第四百七十一章 项目面临的几个小困难 (第2/3页)
需要先做个试点。
甚至不惜花上两到三年。
梁鑫心里有猜测,或许有可能,在他启动W市这边的项目的同时,首都和S市那边,也会启动差不多的项目。那这样一来,自己做的这个东西,要么就是给首都和S市那边先打样,要么就是,如果滕增岁或者集团决策层整体判断这条路走不通,那自己可就得背上办事不力的黑锅了。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也在替滕增岁挡住他退休前的最后一梭子弹?
妈的老东西用心何其险恶?!
再再然后,除了资金和选址外,就是W市本身的城市活力问题。
要知道在本次W市房产大崩溃之前,市里的诸多大品牌,早就已经在2000年后,陆陆续续将总部转移到了S市或者首都,真正意义上的W市超级大牛和他们的核心产业,根本就不在这里!留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像陈光建这样的二流人物,以及极少极少数,以蓝秋燕娘家那边为代表的,少部分较高端制造业——但数量真的不多,撑死了,一只手就能数完。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W市精英每年净流出远大于流入,内部企业吸引来的,又基本都是低附加值企业的劳动人口,说人话就是,打工仔和小厂妹。
但众所周知,从外地来的打工仔和小厂妹,他们兜里是没什么钱的。
让他们大老远去某个地方奢侈一把,花了几百块去喝杯咖啡,人家可能会在喝完之后打110报警,报告警察叔叔说自己吃了霸王餐,请你们带我回去接受调查。
所以能指望的,其实只有本地土著。
但问题是,本地土著中的所谓中产群体,数量其实也有限。
W市市区连行政带全额事业编制的总人口,大概在五万左右,营收稳定的个体经营户,最多也就五万;再外加上其他少数较高收入群体,满打满算,全部集中在一块儿,甚至另外算上他们的家属,顶天了,最多也就三十万人左右。
这些人,就是梁鑫目之所及所能看到的,W市东风时代广场所能指望的全部潜在消费人口。
三十万人啊……
就算人均每年在广场消费一千块,也就三亿的流水而已。
可踏马的,东风广场又不是同学网,流水又不能等于利润!
而且全市中产每年人均去消费一千块,可能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