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古称夷陵 (第2/3页)
省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湖北省前列。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规模内工业企业增加值184.39亿元,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亿元,增长13.6%。市县属投资133.79亿元,增长31%。区域内财政总收入79.7亿元,增长48.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1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0%。吸收外商投资9305万美元,增长10.7%。外贸出口2.57亿美元,增长35.1%。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8元,增加3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2元,增长8%。目前,宜昌农业已基本形成了水果、畜牧、水产、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秭归脐橙、五峰绿茶、长阳清江鱼等一批精品名牌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工业经济通过抢抓三峡工程机遇,实行引进名牌和争创名牌并举,结构不断优化。宜化、安琪、稻花香、枝江大曲等一批市内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法国欧莱雅、江苏森达、北京汇源、河南双汇、浙江娃哈哈等一批国际国内优强企业落户宜昌,宜昌的水电、载电体、化工、食品医药、新型建材等一批优势产业正在崛起。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04.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6亿元。
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围绕把宜昌建设成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这一总体目标,牢牢把握四大战略要点:一是三峡开发。继续发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为三峡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三峡工程全面顺利建成。同时准确把握和纵深挖掘三峡机遇,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开发利用,努力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继续打好“三峡牌”,放大三峡工程的品牌效应,借助三峡总公司的优势,利用三峡工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开展对口支援和招商引资,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呼应汉渝。宜昌是长江沿线武汉至重庆1000多公里之间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我市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主动承接两大都市区的辐射,发挥承上启下、连接东西的重要作用。加快与两大都市区的交通对接、产业对接及其它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积极融入汉渝,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区域互动,促进共同发展。三是沿江突破。以长江为轴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着力打造“沿江经济走廊”,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市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成为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四是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力争到2009年,初步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基本框架。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万元以上,区域财政总收入达到110亿元,把宜昌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一是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依托三峡工程和国家电网体系建设,使宜昌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中心、全国电力输送中心和重要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