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一次有益的尝试 (第3/3页)
“《当代》的事,让老贺多忙一忙。你都是副总编了,不能整天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份刊物上。”
林为民无语,啥话都让你说了,我挂着个副总编的名两年多,也就偶尔展示一下存在感。
林为民在这方面很注意,别看早就挂上了副总编的名,也有分管的一摊业务,但更多的时候他都是当个泥菩萨,毕竟各个编辑室都有主任,他偶尔介入一下还行,次数多了,大家该有意见了。
林为民想到这里,猛然警醒。
不对啊,这不是在变相削我的权嘛。
刚才还以为老程打算秋后算账,没想到报应来的这么快。
老程,我低估你了!
“你那是什么眼神?”程早春语气有些不太好。
“啊?没什么,没什么,我就是在想这份工作应该怎么推进。”
程早春闻言点了点头,“这位需要我们帮忙的作家叫梁凤怡,从事文学创作工作时间并不长,不过产量很高,已经陆续创作了多部。”
林为民听了程早春的介绍,对于梁凤怡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后世这位在香江文坛有些名声,写的作品多以都市生活和豪门恩怨为主,其中很多都改编成了电视剧。
“领导,这位作家的作品过于通俗了吧?”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林为民主持《当代》以来,一直在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也推动了很多通俗性极强的作品的发表和出版,但这个“通俗”是指在文学的范围内。
他倒不是歧视通俗文学,他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国文社自创社以来的理念。
国文社的第一任社长冯雪丰先生曾经给国文社的出版工作定过调子:古今中外,提高为主。
创社四十年以来,国文社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不管是国内、国外、古时、今日,只要是能够哺育中国人精神的作品,都可以编、可以出版。
但是,这个范围更多的被局限于纯文学领域。
通俗类作品国文社不是没出过,只是外界的评价很不好。
“人民文学”这四个字,很大程度上了代表一国文学领域的最高标准,一旦跟“通俗文学”沾上边,文学界、评论界和读者群体第一时间就不满意了。
这不是自甘堕落吗?
程早春脸色凝重,“这个问题,我当然也是考虑过的。不过这次的情况不太一样,有一些政治成分的考量……”
听他这么说,林为民颔首,表示理解。
桶站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另外……”
程早春叹了口气,“这两年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大,其实我也明白我们的年轻人为什么会想跑出去。就把这次引进梁女士的作品当成一次有益的尝试吧!”
林为民眼前一亮,“社里以后要在通俗文学方向发力?”
程早春连忙否认,“我可没说过这话,你不要瞎传。”
“你看你,我这人嘴多紧,你又不是不知道!”
程早春冷笑一声,“是啊,你嘴多严!”
如果不配合表情和语气,林为民一定会认为这是在夸他。
他很不解,领导对他的误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深的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