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3/3页)
样,他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情况,回国后宣传所见所闻。从此以后,西域的许多国家便和中国建立起友好的关系,“通西域”便在这时正式开始了。武帝又继续派出许多使者到西域各国,每年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以至数百人。比较远的如安息、奄蔡、条支(即大食,今伊拉克)诸国,都有中国使者的足迹。
汉朝对西域的战争张骞死后,丝绸之路上也时有险阻,尤其是来自匈奴的破坏。姑师和楼兰两国,正当汉通西域的要道。元封三年(前108),武帝派赵破奴和王恢统兵数万,征伐两国,楼兰王被擒,楼兰成为汉朝的藩属;姑师也兵败国破,于征和四年(前89)完全被汉朝征服。从此,通西域的道路畅通无阻。
为了驱逐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夺取大宛及其附近的物产,尤其是大宛产的汗血马(这种马速度奇快,奔跑时肩胛处流出红色的汗珠,故名汗血马),当时的方士对武帝灌输求神成仙的思想,说大宛马是“天马”、“神马”。加上武帝也有改良马种的用意,所以汉武帝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大宛。
太初元年(前104),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进攻大宛,大宛坚决抵抗,经过四年的苦战,汉朝前后发兵十余万,于太初四年(前101)围困了大宛都城,最后,大宛贵族杀死国王投降,献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马3000匹,汉军才罢兵回师。
汉军相继击破楼兰、姑师和大宛,引起西域极大的震动。尤其征服大宛后,汉朝影响愈益扩大,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相继派人来汉朝朝贡,或以子弟为质子留居汉朝。汉武帝还先后以宗室女细君和解忧嫁给乌孙昆莫,建立了友好的和亲关系。为了使者往还方便,汉廷在敦煌至盐泽(今罗布泊)之间,沿途设置驿站,修筑烽燧亭障,还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渠犁(今新疆库尔勒一带)等地屯田,屯田士卒最多达60余万人。汉朝又在那里置使者校尉,以处置汉在西域诸事。
汉武帝时期“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张骞通西域后,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冶铁、凿井术等,相继在西域得到推广;精美的手工业品,如丝绸和漆器,也传入西域各地。西域的许多物产,如蚕豆、黄瓜、大蒜、胡萝卜、葡萄等植物及骆驼、驴、汗血马等动物,也在此时或以后输入中原。尤其中原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联系的不断加强,对统一的多民族的西汉王朝的形成与发展,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边事上:大力开发
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向南方、东南、西南和东北地区开边拓疆,大力开发,成果极其巨大。
经略三越我国南方及东南沿海的越人居住区,在秦朝时已被统一并设立了郡县。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时,当地官吏和贵族分别建立了政权。汉初以来,共有三个政权,即东瓯(治所在今浙江温州)、闽越(治所在今福建闽侯县)和南越,合称“三越”。南越由赵佗所建,此前已述,而东瓯和闽越在秦末称东越,占有今浙江和福建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