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王以哲收复东北6。 (第3/3页)
是要死人的!娘可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要是你有个三长两短的,谁来给娘送终啊!”说完老大娘就哭了起来。
小伙子看到老娘一哭了顿时就焉了,手里的锄头也“吧嗒”一声掉到了地上。“娘啊,您忘了我爹是怎么死的吗?他们是被那此日本垦乡团,的人给活活打死的啊!凭啥咱家祖祖辈辈的传下来的良田被那些小鬼子给占去。凭啥把我爹给打死啦?凭啥!”
小伙子越说声音越大,急的老大娘赶紧捂住了他的嘴巴,“你个二嘎子,你就不能小点声吗?要是让旁边垦乡团,的那户人家听到了,把田都收回去不让咱家种,咱们明年吃啥
下伙子一听火气更大了,“那几亩田本来就是咱家的,凭啥不让咱种?娘,小日本现在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您没听说吗,现在是察哈尔的苏长官派兵打过来了,小鬼子们都被苏长官抓去挖矿修路去了!您还怕啥?”
老大娘伸出手指戳着小伙子的脑恨铁不成钢的说,“你啊你,难怪人家都说你是个二嘎子,现在仗还没打完呢,你知道谁输谁赢啊?你就这么急巴巴的赶过去,苏长官的队伍要是退了回去小鬼子还不得跟咱们秋后算账啊!”“娘!我……”小伙子还没说完,外院的口就传来了“咣当”一声响口冲进来四个人,小伙子和老大娘一看,原来是他们附近十几户人家共司的东家。一名四十来岁的留着丹仁胡的日本中年人快步走了过来,脸上挂着虚伪的笑容拍着小伙子的肩膀说道:“二嘎子,你滴是我们大日本帝国滴朋友,你们快让我们进去躲一躲,要是支那兵来了你就说我们不在。等大日本皇军把他们都赶走后我就多分给你们家三亩良田,让你们家过上好日子。你滴,明白?”
说完,这名日本人就带着一家几口人钻进了后面的小茅屋里,只是这名日本人却没有发现小伙子眼里冒出的怒火。那名日本人叫做东二郎,是三年前从日本迁移过来的日本移民,他们一家原本是日本的一名贫民,来到辽源后他靠着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附近农民的土地,然后再租给周围的农民耕种,使得附近有十几户农民失去了家园从而被冻死饿死。
这名小伙子的父亲也是因为要去和东二郎理论,才被东二郎带着他的两个儿子用刺刀给挑死了,今天他们担心被华夏士兵抓住,不敢呆在家里,想往日军驻扎的地方跑吧可是那里都在打仗,因此怕死的他们才昏头昏脑的跑进了小伙子的家里。
看着东二郎一家进了屋子,小伙子的脸色在不断的变换着,最后他反手从地上起了锄头正要往屋里冲进去却被老大娘给死死抓住了,“嘎子,娘可就只有你一个儿子,你要敢进去娘就一头撞死在你面前!”
看着老娘坚绝的眼神,小伙子气鼓鼓地把锄头摔到了地上,一下子就蹲坐在地上再也不吭声了。这时,从口又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咣当”一声冲进来一群身穿绿色军装,荷枪实弹的士兵,为首的一名军官看到院子里正蹲着一名穿着一件破烂棉袄的小伙子,旁边还站着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
心里虽然有此惊愕,但还是大声问道:“老大娘,您这里有没有日本垦乡团,的人或者是日本士兵啊?”老大娘看了看这些士兵后转过了身去默不作声,这名军官也不生气,笑着问这名小伙子,“小伙子,你呢?这附近有日本人吗?”
小伙子气鼓鼓的不说话,只是轻轻冲着那名军官眨了眨眼,那眼神往旁边的茅屋瞄了瞄。那名军官看到后会意的呵呵笑了几声,冲着茅草屋把手一挥,立刻就有几名士兵冲进了茅草屋,不一会就听见乒乒乓乓的一阵拳打脚踢声响起,过了一会开了,几名士兵压着东二郎一家出来了。
出来的时候东二郎和他的两个儿子已经被揍得鼻青脸肿,当东二郎走到小伙子身边时,还用怨毒的目光盯着小伙子看了一眼,显然是认为是这名小伙子出卖了他。小伙子再也忍不住了,立刻就冲了过去给了东二郎就是一顿胖揍,几名士兵也不拦着他,笑眯眯的看着他揍人。当小伙子嫌用手打得还不够起锄头再想打时,却被这名军官拦住了。
这名军官笑着说:“卜伙子,打他可以,但是可不能打死咯,我们还指着他们给咱修路呢?”“长官,就是他们打死了我爹,我要给我爹报仇啊!”小伙子一边涵涵大哭,一边举着手里的锄头还冲过去。这名军官死死的抓住了小伙子的手,“这个可不行,现在我们矿山急缺人手,你把他们打死了你去替他们挖矿啊!”
“小伙子你放心好了,到了矿山上自然会有人帮你好好招呼,他们的!你放心好了!”这名军官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你爹的仇会有人替你报的!”小伙子慢慢地放下了手里的锄头,咬了咬牙后问军官道:“长官,你们还招兵不?我也要当兵!”
这名军官也是一怔后打量了小伙子两眼,笑着说道:“不错,是颗好苗子,不过当兵可是要吃很多苦的,你受得了吗?”“嘎子,你疯了!”后面的老大娘一听就急了,立马就冲了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了一边,护在了儿子的身前陪着笑脸对着军官说:“长官,俺家这说的,做不得数,您可别听他胡说。”
这名军官也不以为意,摇了摇头说道:“没事,就是可惜了这颗好苗子了!小伙子,你要是想当兵的话,我建议你要到齐齐哈尔的招兵报名地点去报名才行,我们作战部队是没有权利招兵的,所以老大娘您也甭担心,我们黑龙江军队可不兴拉壮丁那套”说完这名军官就带着十几名士兵压着东二郎一家出了院子,只留下两名面面相视的娘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