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姜大忽悠 (第3/3页)
的是等到拍完之后,再把剩下的钱还回去,可他却忘了,自己拍戏,剩下钱的概率能有多大。
“理解,都理解,可您也得理解理解我,剧本创作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虽然是改编,可这个更费时费力的,我跟您保证,我会尽快。”
好吧!
王忠君心中暗暗发出了一声叹息。
已经上了贼船,想下来怕是难了,只能硬着头皮往前拱,心里还得祈祷着姜纹能发挥出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的功力。
王忠君的愿望注定会被满足,姜纹在《鬼子来了》这部电影上付出的心血,应当是远超《阳光灿烂的日子》。
如果单纯的从电影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鬼子来了》应该算是姜纹最好的一部作品。
虽然故事情节相对平淡了些,但是,如果深度分析的话,真的会让人感觉头皮发麻。
姜纹改编后的剧本,淡化了原著对饥饿的描写,对生存的探讨,转为对中日两国国民劣根性展开了深入分析。
马大三、董汉臣、花屋小三郎,还有那个酒冢,都是战争年代典型的代表人物,他们或自私偏狭,或卖国求荣,或恩将仇报,或人面兽心,不一而足。
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是整个故事中最富有张力的两个人物。
前者是中国的庄稼人,后者是小日本的桑农,花屋作为俘虏被马大三看管时,他一心激怒村民,寻求自裁机会,表现倭王战士的勇敢无畏。
马大三则胆小怕事,既不敢得罪日本人,又不敢得罪持枪的神秘人,他和乡亲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是自身的安全。
两人的性格正好代表着侵略者嚣张气焰,和被侵略一方老百姓得过且过。
而当花屋真正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后,小农的本性复活,涕泪横流的恳求村民饶命,此时的懦弱与他先前的无畏形成对比。
而马大三目睹了小日子屠村后的惨状,手持一把斧头闯入战俘营劈杀多人,此时他的勇敢与先前的胆小也形成了对比。
花屋和马大三形成了逆向的性格交换,而这一交换,正发生在战势转换的时刻。
不得不说,姜维确实是个鬼才导演,在脱离原著的基础上,又将整个故事讲的更加生动鲜活。
这份能耐一般人还真没有。
事实上,《鬼子来了》完成之后,业内很多人也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被禁了。
整部戏当中,所有的中国人,居然没有一个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能表现出英勇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不禁你,禁谁啊??
国外的版权是否好卖,暂时存疑,可国内的市场,王忠君可以不用惦记了。
但此刻,大老王还啥都不知道呢。
满心想的全都是华艺兄弟未来能将姜纹招致麾下,然后凭借着姜纹的新作,扬名国际。
等等!
王忠君突然又想到了一件事,此前顾北好像是在提醒他什么,可当时的他根本就不在意,还曾恶意揣测顾北是不是因为嫉妒,姜纹选了华艺兄弟,没选茗芊影业。
不对!
太不对了!
不是姜纹没选茗芊影业,而是茗芊影业没看上姜纹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