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3章 倭乱的根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3章 倭乱的根源 (第2/3页)

天一个价,买东西都要论斤称,谁还愿意接受宝钞啊。

    在永乐后期也曾经试图挽救宝钞,进行过救抄运动,比如强制使用宝钞,比如发行更大面额的宝钞,可毫无意外的都失败了。

    经过两朝的折腾,宝钞眼看是救不活了,就连官员都拒绝领宝钞做俸禄,大明朝的货币体系只能重新回到了铜钱和银这两条路上。

    可是在推行宝钞的时候,朱元璋曾经发布过“禁钱令”,就是为了保证宝钞的流通,禁止铜钱的使用。

    可等到宝钞已经崩溃后,朝廷再想要让百姓用钱,民间已经没有足够流通的铜钱了。

    比如和福建相邻的江西,一般把米当做货币,山西用毛皮,四川用丝绸,最离谱的是云南基本上用贝壳,几乎退步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

    “钱法不通”,也是明代自始至终没有解决的一个顽疾,就算是通行铜钱的福建,用的大部分也都是前朝的古钱,大明朝官方铸造的钱币在福建也很难流通。

    甚至在大明朝的核心地区南北直隶,也是私铸横行钱法混乱的。

    大明朝很多名臣都是试图解决钱法不通的难题,可是都只能短暂的疏通,最后还是无法再全国统一铜币的使用,杜绝私钱和假钱。

    到了这个时候,宝钞和铜钱都无法作为统一货币了,到了这个时期银成为通用的货币,已经是无法阻挡的大势了。

    但是使用银子还是有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中原本身就不产银,银的总量很少。

    市面上货币紧张的结果,就是银的价值是一直上涨的,明天的银子永远比昨天的银子更值钱。

    银子的购买力一直涨,傻子才会将银子花出去,只要将银子屯着就能升值,为什么要用呢?

    而所有人都这么想,流通的银子就越来越少,银的价格就涨的越快。

    而在这个时间点上,倭国的石见银矿被发掘出来了。

    石见银矿是一座巨大的银矿,从十六世纪发现之后,足足开采了四百年才枯竭。

    整个十六世纪,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银都开采自石见银矿。

    倭国人又吸收了朝鲜学习大明,然后再传过来的先进冶炼方法——吹灰法,提炼出了纯度高的白银。

    这时候东南沿海的大明商人,很快发现了倭国人手上有了白银。

    倭国有了白银,自然要买买买,而大明朝就是亚洲最大的生产品中心,倭国商人也争先恐后的涌入大明,想要和大明贸易购买商品。

    明代中期愈演愈烈的倭乱,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爆发的。

    嘉靖倭乱的起因就是倭国使团争贡的时间。

    在当时,要和大明贸易,就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国家和国家的贸易,贸易对象是大明和倭国,所以来大明的商团需要倭国的小朝廷颁发的勘合,用来证明贡使的身份。

    事件是起源于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势力各派遣对明朝贸易使团来华贸易,两团在抵达浙江宁波后,都手持倭国的勘合,于是互相指责对方的勘合是假的。

    因为勘合真伪之辩而引发冲突,在浙江宁波爆发了武力杀戮事件。大内氏代表宗设沿路烧杀抢掳,对当地居民造成很大损害,追击的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等明朝官兵战死。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明朝政府废除福建、浙江市舶司,仅留广东市舶司一处,也导致明朝与日本的贸易途径断绝,倭寇滋生,为后来的“东南倭祸”埋下了伏笔。

    而倭乱久久不能平息,除了因为倭国需要大明的商品之外,大明也同样需要倭国的白银,东南海禁之所以时松时紧,到了后面隆庆年干脆放弃海禁开关通商,其实都和大明朝缺银有关。

    而历史的巧合性就在于,不仅仅是倭国发现了石见银矿,欧洲人在南美也发现了大量黄金和白银。

    马尼拉大帆船的贸易路线,就是从南美拉来白银,然后在马尼拉或者东亚换成商品,再运送回欧洲,这也导致了南美白银流入中国。

    之前说大明朝实物征税的问题,之所以在张居正时期才能通过折银的一条鞭法解决,原因也是到了张居正主政的时期,大明朝才有了足够的流入白银,来进行这项财政改革。

    苏泽看着阿方索船长的航海图,看着倭国流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