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3章 【丰收的一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23章 【丰收的一年】 (第2/3页)

酒店那边的购物中心,也是没有问题的,毕竟都要到六十年代开业,届时正是香港旅游和经济旺盛的年代。

    林志超也不担心有人模仿‘美丽华模式’,毕竟巨大的投资,根本不是华资可以染指的;至于英资,他们对于地产是反应迟钝的,更不可能模仿。

    前世的海运大厦,怡和是受到了港府的资助,才斥资6000万港币兴建而成。其本身的实力,因为海外投资比例过大,所以并不是很足。

    黄昌宏说道:“那修建16层比较合理,这样一层还能多出一下商铺面积,大概又7000平方尺。”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其它方面也是要求现代化一点,先找合作的建筑则师楼吧!”

    黄昌宏灵机一动,说道:“那我们找几家则师楼,通过投标来选出最佳方案吧?”

    林志超眼前一亮,说道:“可以!晚点我把要求整理一番给你,届时进行招标。”

    这种办法挺好的!

    至少,比直接找知名则师楼的好。

    黄昌宏离开后,林志超伸伸懒腰,如今已经两个商业项目提上日程,当收租佬的日子不远了。

    中环。

    许爱周、林志超、彭国珍等人来到皇后大道中28号,大家已经合组中建公司,许爱周占股70%,彭国珍占股15%,林志超、关奋发等人占股5%。

    以林志超的身份,占股5%,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他是看在许爱周的人情上,象征性的加入而已。也可以得知,林志超一般不和人合伙经营地产,除非对方面子够大。

    “林生觉得怎么样?这三幢物业占地面积1.5万平方尺,要价2100万港币。”许爱周兴致勃勃的说道。

    林志超看了三幢物业,又看看周围,说道:“好地段!皇后大道、毕打街交接,中环的心脏地段,价格虽然贵了点,但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换做是我,恐怕2500万都必须拿下。”

    这幅地皮是将来的中汇大厦地盘,不过目前只有1.5万平方尺,显然在九十年代经过并楼,让地盘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尺。

    而这幅地皮距离林志超手中的‘香港大酒店’地皮,属于斜对面,可谓中环好地皮。若是林志超得知消息,搞不好都忍不住先下手为强了;当然了,他还是在克制自己的欲望,毕竟‘硕大无朋’的道理必须明白。

    众人意外的看向林志超,似乎在说,听大家讲,你林志超都是地皮便宜的时候才买,地皮高的时候,什么时候出手过?

    许爱周却很高兴的说道:“比起林生手上的香港大酒店地盘,小了很多,地段稍逊一点点。”

    他其实也看中香港大酒店地盘,奈何去问嘉道理家族,发现业主已经变成了林志超;他又问购入价格,嘉道理苦笑的说只有1200多万港币。最终许爱周明白,原来林志超早就买入那幅地皮,而且还是‘当时天价’、‘现在廉价’的价格拿下的。

    佩服!

    林志超说道:“哪里哪里,其实差不多!关键是要看怎么策划修建,这样才算得上一流的甲级写字楼。”

    许爱周也说道:“林生说得有理!不过我认为动作要快,现在中环商业楼宇重建尚未开始,我们要是第一时间重建出来,那么租赁的压力不大。”

    林志超只能说佩服,许爱周还是经验老道的,当然这也是各人站在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

    而皇后大道中28号在三十多年后,反正也要并楼重建,所以也没有必要高标准建筑。如此一来,这幢大厦明年就可以落成了,从设计到建筑用12~18个月时间足够了。

    接下来,众人又各抒己见,对建筑的设计提出一些看法;林志超也不例外,不过他没有将二层以上作为商铺,毕竟这个属于长江实业的内部机密,暂且不予公布于世。

    整体来说,就是一层和地下室作为商铺,二层以上作为写字楼;不过将来也是可以将二三层改为商铺,只需向政府部门审批即可。

    皇后大道中28号,许爱周打算修建一幢15层高的‘亚细亚行’,每层面积1.2万平尺,可有18万平仓的收租面积。建筑费大概在六七百万,总计投资近3000万。

    事实上,若是再隔半年以上的时间,怕是地皮费都可以省下500~1000万港币;这几年的地皮涨得太狠,预计今明两年暴跌后,六十年代初未必都能重回这个价格。

    与此同时,林志超也明白,这个中建企业看似是合资,将来其余股东都会逐渐退出,许氏家族利用大家一番而已。

    比如这个彭国珍,看似又15%股份,但后世破产后,势必会让许氏家族趁机收购其股份。

    所以,林志超也没有当真,发表的意见有限。

    他是香港的地产大亨,很多人都想找他合作,包括和东莞商会背后的大佬周锡年也合作过,不过这个合作显然是有利可图。

    荃湾,长江工业集团。

    长江工业集团在中环是有营销总部的,但荃湾才是大本营。

    不过雪厂街十号的商业大厦竣工后,林志超打算将长江工业集团总部搬进中环,届时,荃湾工业园只算是生产中心。

    会议室里,集团高层和各子公司总经理纷纷汇报工作。

    长江假发的总经理陈麟元说道:“去年,长江假发一共是盈利510万港币,较前年下跌25%主要原因是香港假发工厂泛滥,很多家庭作坊出现,他们投资三五万港币,便可以生产出假发;与此同时,竞争激烈让欧美批发商进一步压价,利润大大降低。”

    闻言,林志超并无意外的表情,说白了,假发产业已经给他带来1800万港币的利润(三年),他已经非常心满意足了。

    “全港有多少假发工厂?多少工人?”

    “假发工厂含家庭作坊的话,恐怕已经有三百家;统计在内的工人差不多六千多人,未统计的估计也有两三千。”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那能做到500万的利润,已经非常不错了。接下来,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陈麟元知道,老板这是考验他。他不担心失业,毕竟以他的资历,就算假发厂倒闭,他也可以去集团其它子公司或者集团担任职务。

    不过,作为子公司的总经理,还是有个好处,那就是年终奖可以拿到手软,可以达到12个月薪水。比如他在前两年,都是年终奖都拿到了30000港币,加上薪水,年薪已经高达6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