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地产商VS港府】 (第3/3页)
李兆基,甚至很少在公众场合发声的他,当着记者面,跳了出来。
他率先表态:“会透过自己的财务公司,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防止楼市下跌!”
其他地产商也纷纷表态,异口同声,态度异常坚决,表示会通过财务公司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
林志超最后也在长江集团中心的广场下,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
“我们当然希望和政府协调好关系,如果地产同仁都这样做,长实集团也会跟大潮流。”
他虽然是出头鸟,但此时也给麦高乐一分薄面,不带头继续闹事。
反正,有他的一群‘小弟’闹。
麦高乐等一批官员,对地产商“对台戏”异常恼火。第二天,麦高乐与汇丰银行大班浦伟士、恒生银行主席利国伟紧急磋商,由两位金融寡头出面还击。
香港银行公会主席浦伟士措辞极为激烈,严厉警告地产商,如果一意孤行,日后其他发展计划将得不到银行的支持。
华人银行家利国伟口吻较为温和,但绵里藏针,他一方面指出地产商属下财务公司(财务公司是有限存款放款的银行机构)未必有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解释政府的措施只是抑制炒风,并非打击楼市。
香港首席财主汇丰大班发了话,地产商马上妥协,在第一时间召开记者招待会,声明接受7成按揭规定,并无意与银行对立。
事实上,在事情发生到这个程度后,大家并不是真的妥协,而是战术性的后退。
大家只是明面上不和港府、银行起事端,但实际上,大家会心照不宣去实行——旗下财务公司给予八九成按揭。
届时,最倒霉的是两拨人:
第一拨人——中小地产商。他们没有实力提供八九成按揭,只能依靠银行;而要想吸引炒家,你实力不足,谁会来买你的房子,所以要么减价。
第二拨人——中小银行。蒲伟士、利国伟低谷了香港几大地产商的实力,大家的资金非常充足;一旦大家的财务公司运转起来,那么势必香港银行的贷款减少,失去一个重要的盈利支柱;那么中小银行第一个倒戈,会悄悄的给予地产商更高的按揭。
这还只是香港地产商的‘第一招’,实际上港府就已经接不住了!香港地产商有太多的招数,港府根本不是对手。
过去有句流传甚广的话:“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怡和。”
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人这样说:“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地产商。”
便是这个理!
与此同时,港府也有自己的‘软肋’:
大家都明白,港府必定是患得患失,怎么可能自掘坟墓?
香港人多地少,港府奉行高地价政策,造成地价高企(居高)不下。长期以来,地产收入一直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头。
在地产收益上,港府与地产商同样不厌其多。
那么,各界为何只谴责地产商,而纵容政府呢?
这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用于浩大的公费开支,英国政府未向香港抽缴财政收入,香港政府靠买地的收入维持其低税制。政府也建公房,一类是学校之类的公益建筑;另一类公建住宅楼宇非盈利售予或租予超低收入者。
好人给港府做了,恶人让地产商做。
地产商高价买的地建的房,必定会嫁祸于用户,用户当然会群起而攻之。
但打击楼市炒风过严,必引发楼市下挫。楼市一淡,政府的地产收益必会锐减。
不少地产商,指责政府囤积居奇,好卖高价,楼市高企(高价),首先是政府地价高企。打击炒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增加土地供应量,适当调低地价,以量多保证政府收入。
总之这场纷争不算完!
事后。
林志超接受采访时,认真说道:
“言法管制固然起一定作用,但管制太多不利楼市的发展。”
“香港若想摆脱地产经济,就必须在科技、文化产业上发展,如今政府在这方面做的引导性,远远不够。”
他的言论再次引起香港的广泛讨论!
科技和文化产业,不就是看长江工业集团、传媒集团嘛!
如今的港流文化,已经初露锋芒:
港流音乐,香港的两个组合HOT、SES一出道便在香港大获成功,并成功走出香港,在亚洲发展。
港流剧集,《蓝色生死恋》收视率创下比《包青天》更高。
不仅仅是这些成功,而是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文化体系,很多人都在研究‘港流文化’。(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