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六章 我的一切都是亚瑟爵士给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一十六章 我的一切都是亚瑟爵士给的 (第2/3页)



    但也不是所有议题的讨论都非常平和,在事关学术的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学术委员会中不乏观点激烈的辩论,有些教授提出了新兴学科的发展计划,得到了部分成员的支持,但也有保守派担忧这会影响传统学科的地位。

    时而会有一两位委员站起来,用手指在桌面上划出曲线,或者在空中挥动手中的羽毛笔,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显然,前段时间关于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争辩并不是教授们临时起意,而是大伙儿积怨已久,两帮人早就互看不顺眼了,并且都想要借着近段时间将要进行的王国宪法改革做点文章。

    而双方分歧最大的地方,还是钱的问题。

    在1806年普鲁士率先进行教育改革之后,在其他的德意志邦国也很快掀起了一系列改革运动。而在大学方面,最典型的改变就在于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说白了,评价德意志大学教师的优劣标准,已经不仅仅在于完成教学任务了。

    普通的大学讲师如果想要晋升大学教授,必须要拿出与教授身份相匹配的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的最直观体现便是看他出了多少学术专著。

    而要想拿出学术专著,就需要足够的拨款来开展科研项目。

    而这就在大学中形成了学术版的马太效应,越有钱的学院就越容易出科研成果,越容易出科研成果就越容易晋升教授,学院的教授越多拨款也就越多,如此下去就会形成或良性或恶性的循环。

    学术委员们都是在圈子里混迹多年的人,他们自然清楚这个道理。

    所以,任何问题他们都可以让步,但却唯独不愿意在教学资金方面让步。

    但是学者们也觉得直接谈钱实在是太俗了,所以他们大多选择贬低其他学科的作用,并以此来变相找学校要钱。

    而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自然科学想出成果大多比人文学科花钱多了,所以这些教授的言辞自然也更激烈。他们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是不能不关心拨款。

    比如说,当下高斯带领下的哥廷根大学天文台就正在申请在学校里新建一个地磁观测站,除此之外,他和物理学的韦伯还打算把原定1.5公里的电磁电报线给延长到8公里。

    虽然亚瑟不一定能看得懂高斯和韦伯提交的学术论证报告,但是他知道,无论是地磁观测站的仪器还是6.5公里的电线,价钱都便宜不了。

    但是,就算这些东西价格昂贵,亚瑟还是不得不顶着压力找汉诺威议会申请。

    因为如果因为这点钱让高斯和韦伯这两位爷不高兴,回头他们俩直接辞了教职跑到别的大学去,这个罪名可比多花点学术资金重多了。

    虽然德意志邦国并不像不列颠那么富裕,但是各邦国却都同样重视教育,以高斯和韦伯的名气,如果他们从哥廷根大学出走,保管第二天耶拿大学、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竞争对手就会派人把他们请过去。

    这话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因为前段时间就曾经出了件类似的事情。

    前段时间柏林大学的两个生物学教授:奥肯和维尔克夫,他们俩因为反对普鲁士专制而遭到柏林大学的驱逐,于是便携手投奔到巴伐利亚王国,并立马被聘为慕尼黑大学教授。

    这个消息传回到普鲁士的文化教育部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非常气愤,他派人连夜骑快马到巴伐利亚找到了两位教授,并且提出:只要两位教授愿意重回柏林大学,国王可以亲自向他们赔礼道歉,而且还要把他们的工资翻一番。

    在这种情况下,普鲁士的使者好说歹说,终于将两位教授重新唤回到柏林大学。

    因为这件事的影响,所以当下在德意志也引发了一种始料未及的情况。各个大学的教授都想用“被驱逐”来和学校以及所属邦国讨价还价。

    为了安抚这些教授,普鲁士的价码是:以大幅提高教授的工资作为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人才安心留在自己的邦国。

    而普鲁士卷工资的做法也很快波及到了其他邦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