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 算计与被算计,江东惨败 (第2/3页)
府里养着府兵的世家们,若是赵云悍然杀到,那群人心念一松想着戴罪立功开城献降,那德谋将军就危险了!”
这么一说,孙策就稳不住了,表情开始变得凝重起来。
自己带了三千人左右,泊县埋伏了五千人,程普带回庐江的兵士有一万上下,据险而守理论上当然不怕三千骑兵。
可万一那群墙头草真的发起狠来打开城门接应,程普一人如何应对,韩当、太史慈、董袭等人全部都被带出来了,程普身边连个像样的副将都没有。
念想至此,孙策内心不由的想起了当初广陵以命断后身死的黄盖,惊的后背发凉,当即喝道:“立刻召集将士出城!”
“主公,主公别急,方才只是我的臆测而已!”
周瑜赶忙拦着他,脑子却在飞速盘算,嘴里也呢喃的说着话,“领军的是赵云,我琢磨此人很久了,不是好大喜功之人,没理由放着这旷野的步兵不对付而跑去庐江的。
毕竟,德谋将军进入舒城后会派将士把守四门,除非世家们忽然联盟动用所有府兵才可能冲破,可他们没有必要非如此不可的。
如果是赵云领兵,以他的沉稳应该就是去泊县不会错才对,到底去哪里了”
周瑜甚至猜测会不会是埋伏在自己行进前往泊县汇合太史慈的路上打伏击,可这个念头又觉得不太可能,毕竟这一带都是旷野,骑兵冲杀当然合适,却不可能躲得过斥候的侦查。
那,难道是埋伏在舒城一带,趁着自己大军回去的路上,再打伏击?
也不合理,那一带林木沟壑众多,适合埋伏却不适合骑兵作战。
人到底去哪里了.
见周瑜这副模样,孙策心知他的焦急不会比自己少,只能朝着吕蒙扬了扬额,示意他去召集人手,随后沉声道:“公瑾,不管他们是不是去了庐江,此地都不宜久留,我们必须赶回舒城!”
“好,让将士们把铁蒺藜都绑在腰间,以防半路不测!”周瑜重重提醒道。
孙策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
这些铁蒺藜在旷野之上比较难对骑兵造成太大杀伤,可毕竟备了数量不少,用来阻断骑兵追杀还是能办到的。
为了快速的赶路,孙策甚至不敢要求将士们把粮草带着,尽量轻装简行。
一路上,倒也太平,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伏击,这也更让孙策觉得赵云去了庐江的可能性更大。
周瑜则是一直心神不宁,他到现在也猜不出那些人到底去了什么地方,始终觉得去庐江不是上策。
更何况,以赵云的用兵习惯,一定是泊县才对。
可直到抵达泊县,也不见任何的异动。
两队人马再次汇合的时候,朝着庐江小道而行,已经顾不得心疼在泊县里头埋了许多的桐油和雄黄,甚至堆在走马道上的弓箭也不能带走,真是浪费啊。
路上,武将谨慎,军士都把手放在了腰间布袋里抓了一把铁蒺藜随时准备行动。
直到全部人都进入了庐江小道,也未见吕军骑兵,至此,哪怕周瑜再不相信也觉得赵云唯一的去处只能是舒城了。
毕竟,他带了这么多骑兵出来不可能什么都不干的。
去舒城,这是下策啊,赵云怎么会这么干呢。
进入了庐江小道后,将士们的行进的速度就慢了很多,也放松了很多,一则是这个地方不可能出现骑兵的,因为人走在这样的道路上都会很吃力。
二来,这条路不仅崎岖,有好几段也比较逼仄,最窄的地方只有一丈左右,并排不了太多人,队伍一拉长,速度免不了是要慢的。
庐江小道的左侧是锦阳山,右侧是一条溪流,不过入秋后这里已经干涸了,所以,也有将士沿着河床的碎石走,只是为了加快脚步。
进入到这里后,孙策反而没这么紧张了,庐江小道贯穿了整座锦阳山,就好像是山脉的中间被剖开一样,路是不好走,可近的很。
赵云带着骑兵要绕过锦阳山去到舒城,最多也就是比自己快个一两天而已,问题不大。
周瑜依旧在怀疑人生。
自己布了这么大一个局来请君入瓮,自诩就是看透了赵云的性格,为他量身定做的,怎么会不上当呢。
他现在质疑的不是自己的计划,而是自己看人的眼光出问题了,赵云似乎,与自己想象中不一样。
大概,赵云是想埋伏在舒城外吧,且不说那里的地形不适合骑兵作战,将士们带了这么多铁蒺藜,三千骑兵很难有所作为的。
倒是我高估了他赵云吗?
清晨时分,他们就从阳城出发,赶了二十多里路抵达泊县后,又带着五千人连军械都不敢带直接扎进了庐江小道,那个时候已经是过正午了。
又行了一段路,眼看便是黄昏,孙策正琢磨着找地方扎营,斥候早就探过这条路了,这样的逼仄路并不是连续的,每一段距离后都会有个类似山谷的开阔处便于大军驻扎休整。
应该还有个七八里地就到了,天黑时分差不多抵达。
左右不需要下寨,只是找个地方休整,却也不会耽误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