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四十六章 一枝独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四十六章 一枝独秀 (第2/3页)

国十五年开始,徽州制墨厂开始大量引入德意志低成本炭黑代替更繁琐的炼烟法,后来八十年代的制墨法降本增效的改制。

    几乎全都使得成墨的品质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也使得这些年限的老墨,每往前推一个时代,市场价格就会立刻上涨一个大的台阶。

    当然了,年代太老的古墨也会有保存方面的问题。

    听说过有不差钱的富商用元明代砚台的,没听说过谁用元代墨块的。

    曹轩身前的这一箱墨,价值千金夸张了。

    但每一块都是优中选优的精品,即使年份较近的那些,也是高端路线的全手工墨。

    “我记得箱子里有一方仿‘仿明名花十八品墨’的锭字?”曹轩想了想。

    名花墨。

    这是东夏传统经典墨锭样式,从明朝中叶时期就已经出现。

    墨十锭、十二锭,或者十八锭一组,嵌装黑漆描金盒中。

    每一只墨锭上都被巧手匠人用运用阳线与浅浮雕相结合的形式,再加上极细的描金线,绘制上诸如薝卜、芍药、沈丁、茉莉等花卉。

    既展现出花卉的俏丽,描金又增其华贵。

    盒背会饰有云纹、浅草纹。根据十锭、十二锭、十八锭,小、中、大三种墨盒,中央分别用隶书写着【名花十友】、【名花十二客】或者【名花十八品】。

    “有的有的,我应该收在下面了。”

    老杨闻言,立刻在收纳箱中翻找了一下,找出了一个长条形的漆器小盒。

    盒子本就不大,里面说是放了十八块锭子,每块墨锭都小巧可爱极了。

    只有小指长度,不比学生们使用的文具橡皮擦大上几分。

    说白了。

    这种昂贵的墨块,自从生产时文玩收藏属性就多于使用属性,经常被作为文人士大夫走亲仿友时的伴手礼。

    曹轩打开盖子,从里面挑捡出了那块描着“紫藤”图案的墨块,交给老杨。

    “磨了,紫藤墨回赠紫藤花,倒是相得益彰。”

    “只磨一锭?”

    “一锭就够用。”

    老杨舔了舔嘴角,答应了一声,用砚滴取来清水,斟入石砚之中,挽起袖管,用拇指和中指夹住墨条,食指顶住上沿,缓缓磨出砚心里。

    “可惜了了”。

    这盒名花十八品墨,不是两块清墨,却也是民国早年的生产日期,算来年岁比唱片还大。

    就算只是磨去一品,剩下十七品不用。

    放出去,市场价格也得折损个四到五成。

    老杨可惜的不是这墨条。

    普通爱好者用这些墨,大多都属于暴殄天物,行笔如烧钱。

    曹轩用这些墨,则是大师配好墨,好马配好鞍,行笔如印钱。

    而是老爷子只让他磨了一小块墨,

    看色泽,这方老墨胶质已然脱水,写出来墨线苍劲有焦烤感,似乎更适合写毛笔字,而非画画勾线。

    再加上曹轩只让他磨了一个小墨条,看上去也不像是要画水墨画的样子。

    “您是想写幅字送给顾小哥?”

    老杨猜到了答案。

    今天已经够惊喜了,曹老的字写的也极好,也极贵,每平尺也仅比启功先生低上几千元。

    可终究还是画更有意义。

    “封笔就是封笔,大金塔已然是看在菩萨的份上,破例一次。左画一幅,右画一幅,像什么样子呢?传出去,大家肯定觉得我在勾连市场抬价。算了,已经该是年轻人的时代喽。”曹老笑笑。

    “齐白石七十多岁时,他还每天早晨起来画三十幅画呢,您的年纪,只要愿意,还有的画呢。”老杨还想要劝说。

    纵使曹老画了幅画,回赠给顾为经——这种事情在脑海里随便过一过,他就觉得嫉妒的要心梗了。

    这家伙才认识曹轩几天,他老杨鞍前马后跑了多少年,曹老咋不想着送他老杨幅画嘛!

    年轻人固然小嘴蛮甜,可他老杨也舔的那么用心的。

    然而身为助理,抛除这些杂念以外,老杨还是很渴望老人家的艺术生命能够再长些,更长些。

    曹轩不再搭理助理。

    他站起身,取来桌子上放着的今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