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七十四章 素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七十四章 素描 (第2/3页)



    瓦特尔甚至默默记下了自己所画下的全部线条数量。

    勾线过程中总共也只用了130笔出头的样子。

    其间仅有寥寥数笔的效果他不太满意,进行了些许删改。

    130余笔,126根线条。

    对他所选择绘画在笔下规整但不简单的水上廊桥此般静物主题来说——能压缩到这样的笔法数量,控制出这种程度的下笔准确度。

    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瓦特尔教授认为他的素描技法,当真能称得上“老辣”这个评语。

    素描底稿的线条数量,在差不多的作品整体观感下,是不是越精简,越压缩,越干练,就越能说明画师的水平更为贴合素描的灵魂,越能够捕捉出景物最为传神的那几根线条……这件事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

    直白的说。

    目前认为,有且仅有在德威学校这样教授欧式的素描画派的艺术环境,谈论线条的数量多寡方才是有意义的。

    苏派素描与欧式素描,谈不上谁优谁劣,但特点非常鲜明。

    苏联的美学体系和整体审美方式,传承自一套有别于西方社会的独特脉络。

    历史上。

    整个俄国封建时代的文化和艺术,都深深的受到了华丽的法国风尚的侵染和影响。除了安德烈·卢勃廖夫这仅有的一位中世纪圣像画家,和同样独苗一根的一部中世纪大部头著作。

    整个俄罗斯的历史上那些最辉煌,最耀眼,让世界都为之震颤的美术、文学和诗歌,都是在短短的一个半世纪内伴随着激烈的社会变革而诞生的。

    1811年。

    法国向沙俄宣战。

    这是历史上法兰西帝国最为巅峰的传奇时刻。

    在拿破仑的领导之下,欧洲传统强国奥地利、普鲁士、英国接连被其击败,法国以占领意大利全境、西班牙北部的姿态雄霸欧洲大陆。

    年初时拿破仑的皇后在杜伊勒里宫诞下王储,巴黎城内灯火不休,礼炮连续鸣响了一百声。拿破仑亲自赐予了其“Roi de Rome”的封号,意味“这个男孩将像古罗马之王一样统治世界。”

    恍惚之间。

    似乎那个曾经的罗马般庞大的多元帝国,将在一千年以后又一次的重现整个欧洲。

    还有谁能阻挡这位所向无敌的战神的神威呢?

    欧洲各国在经历连续五次的失败以后,匆忙之间,第六次反法同盟组建。

    没有人能料到。

    沙皇俄国在付出了莫斯科城焚于烈火的代价以后,几乎以一己之力,靠着西伯利亚雪原上的冬日永无尽头的寒风,葬送了拿破仑的五十万远征军,以及重建罗马的野心与梦想。

    这是俄国人精神文化之上的立国之战。

    从那一天开始。

    他们发现自己这些来自雪原上没文化的蛮子土老帽,也能把代表最灿烂的文明之光的法国佬掀翻于马下。

    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必要以学习西欧的艺术和文化,以能够说法语为荣?

    他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理论和文化审美?

    此后的一个半世纪。

    斯拉夫人以欧洲传统艺术为根苗,在西伯利亚的寒风中,开出了属于它们自己独树一帜的鲜花。

    苏系的绘画方式,厚重而严谨,庄严到了沉郁的地步。

    似乎它将莫斯科郊外冬季永远不化的积雪和圣彼得堡十二党人广场上四十吨重的青铜骑士雕像,全部都融化到了自己的笔墨之中。

    俄国体系的素描,拥有着其他所有国家的素描教育所没有的绝对理性和绝对严谨。

    有个不太恰当的说法。

    相同的人像素描画。

    是不是苏联体系画家画出来的连普通人一眼都能看出来。苏系的画家画出来的更厚重,更灰,因为他们的铅笔线条数量要比欧洲素描画家多上50%出来,注重用浓重的笔墨和精确的型体塑造对象。

    为了严肃地剖析绘画对象,从内到外,笔画像是御寒棉衣的针织绸密的衣角一样。

    密密扎扎的画过。

    与其把苏系素描的笔触比作雪原上的军大衣的衣角,不如说,它们有着莫斯科街头七姐妹大楼的古典主义的平衡和稳定性(注),那种纵横如织,花纹繁复如巴洛克式宫庭,又遵循着绝对对称,绝对的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