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对比 (第2/3页)
的风韵,无法完全的气息相通,那么,就像是由一个东夏的画家和一个威尼斯画派的画家,没有事先通过气息,打过商量,各画各的。”
“画出来的作品难道能够被叫做是东西合璧的气韵融合之画么?”崔小明盯着顾为经的眼睛。
“不能。”
顾为经点头赞同。
对方的确是一个很懂行的人。
崔小明提出的问题,恰恰便是顾为经第一次尝试画那幅《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
不管是最后的作品,还是创作期间的“画感”都十分的割裂。
那不是一张兼具东西方气韵之美的融合之画,那只是把半幅油画和半幅国画,在画家笔下,用外力强行拼贴在了一起。
印象派,新体画、莫奈、雷阿诺,朗世宁,吴冠中,赵无极……
在这条东西融合的路上做出探索的前辈大师,他们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的环境与时代都不同。
唯一相同的则是,他们都像是海绵一样,如饥似渴的吸收着两种艺术理念的精华。他们前半生耗费心血将其在心中融汇贯通,艰难的迈出第一步路,然后再用剩下的半生,在这条路上行到远处。
此般过程,此般经历,才有了展台那些让游客忍不住驻足停步的作品。
这哪里是像买彩票一样,随便在画布上摸索一通,就能画出来的呢?
“对,为经,当然不能。”
崔小明笑着点头。
他喜欢顾为经的这一份诚实。
“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里。”
在露出了无数次温和无害的笑容之后,崔小明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你的那幅画我看过,表面看上去很棒,看上去很漂亮,但画面的内核是割裂的。”
崔小明今天遇上顾为经,勉强能算半个巧合。
可他此刻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可不是巧合。
巧合?
巧合是庸人用来逃避不幸的托词,崔小明只相信好运气不会辜负做好充足准备的人。
这番话……崔小明早就准备好了。
今天他遇不上顾为经。明天,后天,他总是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把这些话对着公众抛出来的。
当然。
最好的机会其实是昨天晚上,对着《油画》杂志视觉艺术栏目的主理人安娜·伊莲娜小姐说。
吴冠中先生不光在东夏,在新加坡以及整个亚洲艺术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关于吴冠中画作的解读,关于他的作品与吴冠中作品之间的关联,崔小明的腹稿早就打好了。
让父亲母亲帮他反复把过了关。
崔小明原计划是拿去在安娜面前展现自己的,专访他不敢想。
要是能换到《油画》杂志撰写评论文章的时候,顺带着提上他一两句,那就再好不过。
昨天他话刚刚起了个头,伊莲娜小姐就抬手让他闭嘴了。
“放在今天这样的场合,倒也不错。”
崔小明才不怕顾为经和他谈论吴冠中的绘画技法。
崔小明可是真真正正,下了苦功,研究过吴冠中的画的。
而且。
更重要的是——
“从鱼是艺术之灵”到“点线面的内涵”再到他的画笔中蕴含着“阿富汗的群山。”崔小明现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都经过千锤百炼,事先还经过了专业学者的修改。
他这话原计划可是说给伊莲娜小姐听,并争取初次见面,就让人家留下深刻印象。
他要求的标准自然也是,即使是《油画》杂志的那些资深艺术评论家,听上去也挑不出来太多毛病。
让安娜都一耳朵听不出来错的言辞,他顾为经能听出来问题?
他配么。
他怎么可能配。
两个人一个是下意识的临场反应,一个是为此不知提前打过多少篇腹稿,崔小明自然能碾压对方。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越是谈论下去,对面这家伙就会越是露怯,言语就会越显得苍白。
这也是顾为经没经验。
毕竟,他没有崔小明的家境,没有酒井胜子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他是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场合。
老杨提前提醒过顾为经,这些天在展览现场要低调一点,小心一点。
要是有非组委会官方邀请的记者询问他问题,能避则避。
若是有个老成持重的经纪人跟在顾为经身边,现在肯定要跳出来打圆场了。
不。
要是老杨这种绝世“油”物,跟在顾为经身边。
这场对话根本就没有任何可能性发生。
早在崔小明前来搭话的时候,杨德康就已经从石头里蹦出来,笑呵呵一屁股把崔小明油到一边去了。
拜托。
名利场,是非地。
连非官方记者的采访,都要提个小心。这种关于艺术道路,艺术风格之争的辩论,小伙子,你哪里敢乱应承啊!
讨论的好,不赢房子不赢地,未必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好处。
一个应付的不好。
什么顾为经艺术格局境界不如崔小明啊,什么崔小明指点教导顾为经画画啊……艺术市场卖画卖的是名气,人家用这个资历,直接吃你一辈子的,还有口难辩的那种。
顾为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