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普一下唐代基层政务的运作模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科普一下唐代基层政务的运作模式 (第2/3页)

但考古的证据,却是成百上千的例子证明这个流程的存在。当然了,以现代的眼光看类似政务,就发现古今有些游戏规则是通用的。

    这可以从侧面说明,唐代的商品化或许因为封建制度的阻碍,还不是运转得那么流畅。但是将财物货币化,统一化,却已经是标准流程。

    从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期两税法可以顺利实施,因为原本的政务,就已经具备了这个先决条件。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账目清晰,有相对统一的执行标准,一目了然。

    那么专员甲要去哪里买草料呢?

    可以找官府开的草场,专门对接。或者找私人购买。当然了,也可以直接假扮盗匪去抢。

    总之过程不是问题,结果才是,有没有搞到草料才是核心。

    官府要的就是票据单上的东西有没有齐活,而且专员甲,通常不是流官,而是在当地找的非流官,多半都是所谓“技术官僚”。当然了,他们也不是吏员。

    专员甲从支度使衙门领到草料款,然后去购买草料,喂马。一个月以后,会有采访使衙门的考核人员来检查马匹是不是得到了应有的喂养,状况如何。

    这个流程就走完了。

    其间,有一个从政令拨款,到购买执行,再到最终考核的流程。当然了,这里头也有很多“不可说”的套路。比如说支度使给的钱是多是少,不同地方的草料价格有时候相差极大等等。

    我说这些,其实是想说明一点:唐代基本政务,需要大量现金流通。有时候形成了路径依赖后,就会由官府打欠条。比如说购买草料的地方比较固定,办事人员不经常更换,当地草料较多,价格稳定等等!

    这个有点类似于固定程序运行,跳过了中间的“自检”环节,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只是因为“图省事”而很多时候略却了。

    从这点也能看出,盛唐的时候,官府办事并不草率。如果你想钻空子,那也需要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