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04章 全方面的统治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04章 全方面的统治力 (第2/3页)



    从初唐到盛唐,以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四地为主的丝绸纺织业,发展极快!

    不仅纺织机越来越多,而且各种先进器械层出不穷,并且社会化大分工也开始迅速细化。

    起码细分出了五六道工序,甚至每一道工序里面还细分了更小的子工序。

    丝织业整体的单位时间生产率,那都是呈现几十倍的增长。

    所以当时间来到开元末期天宝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丝绸价格下降,蚕茧价格上升,纺织业利润率暴跌的现象。更别提因为租庸调的存在,还有很多蚕丝需要自家织布,进一步加大了原料的消耗。

    只不过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丝绸外销使得丝绸不愁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趋势。

    但如今的情况,跟天宝时期又不一样了。

    纺织业在慢慢恢复元气,而蚕茧的数量,却没有对应的增长。蚕茧跟桑树的面积,是成比例增加的。桑树越多,蚕茧就越多。

    现在桑树因为耕地的限制,没法再大量增加了,而纺织业却依旧在不断的提高织布效率,这就导致原料供应远小于需求,进而利润倒挂。

    社会层面依旧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去织布,却没有那么多原料供给他们了!这样反过来导致纺织业的规模萎缩。

    这个问题短期内不会出什么大事,行业内部毕竟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

    但长此以往,阻碍国家经济发展,还会引起各种社会矛盾。

    不能丢着不管。

    在古代,纺织品,就是最大也是最多的手工业产品。纺织业发展不起来,国家就不可能富强。

    “是时候大面积种植棉花,大规模推广棉纺了。”

    方重勇陷入沉思之中,心中揣摩着要不要放一个大招。

    贞观时期的宰相魏征,曾在《河南府志》中记载:“今海内布采末尽制棉呢者,多从队月邑侯(今印度)卖来。”

    曾经棉花与棉纺业,在唐初的中原地区就是有过推广的。只不过后面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说当时的棉纺业利润率远不如丝织业。纺织技术,又不如麻布的成熟,所以就没有大面积推广开来。

    但棉花的成布率,却是要远远强于桑蚕!

    优势大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不考虑桑树也产出桑葚可以食用的话,那么同样面积的高昌棉与桑树,最后生成的棉布与丝绸,重量相差十倍都不止!

    数量级的碾压!

    如果仅仅从原料与成品规模这个角度看,种棉花对于民生的推动,比种桑树要强太多了,只要是水土适宜的话,种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一亩桑田产出的桑叶,喂养蚕生成蚕丝,最后经过一系列加工变成的丝绸,交易价值绝对高于棉花织成的棉布。

    但丝绸只能服务于富人,穷人是穿不起的。

    棉布却可以在民间推广,进一步造福更广大的人群。

    “种棉花的技术有,但是棉纺织比起丝织业,还是太粗糙了些,这也是棉布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不是应该从南方引进一些棉纺技术呢?”

    方重勇用食指敲击着桌面,想起另外一件事来。

    以岭南地区为核心,流行着一种称为“木棉纺织”的纺织技术,如果可以派人将其引进到中原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改进推广,使其适应高昌草棉。

    那就可以推广了,至少比丝织业改棉纺业要简单得多!

    “看来是得让车光倩派人去广州那边询问一下。”

    方重勇心中已经打定了主意。

    百姓关注的,无非是衣食住行嘛,衣还排第一位呢!

    粮食方面,引渠灌溉,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

    服装方面,推广草棉,改进棉纺织技术。同时也不放松丝织业。

    方重勇心中暗暗揣摩,有衣服有粮食了还不够,手里还得有刀!

    “存量武库迟早要消耗干净的,必须兴修一个国家级的大工坊。

    一个制作除了火药火油以外,囊括箭矢到盔甲的大型工坊。”

    “家里屯着粮,身上披着衣,手里握着刀。

    如此一来,我便谁也不怕了。”

    方重勇喃喃自语道,眼中寒光一闪。

    大唐已经没救了,所以它固有的经济模式,也不必留着。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拆,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过去大唐太过于依赖丝织品作为流通的货币,无形中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现在大业初创,正好拨乱反正,把这一块掰过来。

    至于李璘这帮虫豸还在想着争权夺利那点事,方重勇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他们。

    不参与政务,不参与军务,不参与任何与之相关的建设过程。

    又怎么可能掌控得住权力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