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让乌桓人束发右衽 (第2/3页)
还根据地图距离实际做了复核,以示绝无虚报。
最终得出,今年拟定新围的四多万汉亩盐田(汉亩约为现代亩的0.3),按每旬一轮晒制,就能出产海盐七八十万汉斤,全年超过一千万汉斤,供几百万人吃都没问题。(盐场每年只有一小半的季节适合日晒生产)
但如果拿来大量腌肉、防止食物变质、跟胡人贸易,今年这盐场规模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大部分产量还是要被幽州和渤海郡本地汉人吃掉的,能拿出来做贸易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要把胡人拉拢捆绑到汉人的供应链体系内,这长芦盐场后续几年还得年年征发徭役扩建。
好在诸葛瑾北上之前,就跟刘备要求过,为了稳定幽州的自给自足,他在北方有进行一切经济改革和建设的权力。所以随意扩建、专营长芦盐场的权力,当然也包括在其中。
(注:上一章有书友担心周瑜富可敌国,这里说明一下。只是让他筹建和管理,这盐场的所有权又不是周瑜的,产权是属于朝廷的。)
诸葛瑾当然知道这事儿的优先级,便当即表态:“待今年对公孙度之战有了眉目,公瑾你也再立点功劳,我便让主公表你为渤海太守,军职也可从校尉升到中郎将。
如此,你也可统辖渤海军务民政。到时候,务必制定一个三年甚至五年的长期计划,量入为出,在不影响渤海郡屯垦和水军操练的前提下,逐年有序扩建这长芦盐场。所得也好补贴幽州和渤海郡的军饷。”
周瑜恭敬领命,表示后续一定不辱使命,在稳守南皮和天津、稳住屯田百姓的前提下,尽量分出人力加快建设。
诸葛瑾怕周瑜过于操切,用民过重,也顺带提了一句,让他注意给服劳役的百姓发放一定的物质激励,至少要确保官府敞开了管饭、有足够的鱼吃。
……
视察完长芦盐场,题完名,诸葛瑾在天津也歇够了,再次坐上沙船,沿着水(永定河)北上渔阳(密云)。
渤海里用的沙船,在水里一样能航行,只是那几艘吨位最大的得剔除掉,倒是省去了随行护军换船的麻烦。
七月初的一天,诸葛瑾终于安然抵达渔阳。
而赵云和糜竺,也特地从蓟县骑马赶来渔阳,既是迎接诸葛瑾,也是汇报工作。
同时还能顺便帮衬一下即将开张的渔阳边市榷场,提防大量胡人涌入关内发生意外。
“子龙,子仲,数月不见,渔阳这边倒是搞得有声有色,看来诸事都颇为顺利嘛,辛苦了。”双方在渔阳城外的水码头上见面,诸葛瑾刚上岸站稳,就满面春风地嘉许。
赵云内心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一边见礼一边叹服:“子瑜真是神机妙算,我们既顺利买了曹贼一批高价粮,又最后抢了一把,还吓住了张郃。试问天下还有何人能这般运筹帷幄,料定曹贼吃了亏都不敢轻举妄动。”
“雕虫小技耳,何足道哉。”诸葛瑾啪地展开折扇,随便挥洒了几下。
他身后的周瑜也上前行礼,周瑜官位低于赵云、糜竺,自然不敢怠慢。赵云、糜竺也坦然回礼。
一行人谈笑风生地上马,赵云便要引着他们先进城。诸葛瑾却摇了摇折扇,示意道:“不忙,反正这几日坐船也不累,到了渔阳,先看看榷场规划得如何了。”
糜竺一抖缰绳,让坐骑稍稍加速,跟诸葛瑾几乎并辔而行,只争一马头,然后以鞭梢指着河岸上游远处一片邸站说道:
“不用急,便在上游河边不远,到了胡人各部使者齐集时,再来观览不迟。
子龙慑服了田畴配合官府,已经召集了三郡乌桓各部,都派人来会商边榷互利之事情,这两三日内人就能到齐了。
到时候,还要劳烦子瑜劝谕这些胡人。我等却是只会经商,讲不出什么互惠互利的大道理。”
诸葛瑾顺着糜竺指点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一大片连绵不绝的市场、仓库、邸站、驿舍,估计还有些娱乐日用配套场所。看这规划的面积规模,不会比渔阳县城的老城小。
这也不奇怪,毕竟是未来跟三郡乌桓和其他散居在三郡北部的南匈奴、鲜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