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四章 地主的迷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二十四章 地主的迷茫 (第3/3页)

车车的祭品被拉了回来,惊动了乡里人。

    “胆子真大。”

    “官府也不管。”

    乡亲们七嘴八舌。

    地方上最大的地主,老田家的人也都来看了,几位家里后生露出羡慕的眼神。

    “这家人以前比不上我们家,出门了几年,就这么嚣张了。”

    “听说这家人在北平开矿了。”

    “不买田去开矿,矿总有挖完的那天,哪里像我家的田地,代代遗传下去。”

    “可人家开矿的生意,一年的利润超过我们几十年的积累,听说他家又买了一处矿。”

    有子弟不安的说道。

    古代种粮是百姓们把自家田地里长的好的稻谷麦子留下来,当做来年的种粮。

    这可不是小比例。

    北方种麦的多,在古代根据地理环境不同,其中有的地方五亩地就需要留种粮百余斤。

    一亩地的麦种需要二十斤。

    在西方。

    公元11世纪之前这个比例大致为1:2左右,即使到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夕,这个比例也不过1:4左右。

    1:2左右是个什么概念?

    一亩地西方古代大致能播下20斤种子,那么未来就只能收获40斤粮食!

    来自英国《中世纪生活》。

    也和剑桥经济史根据比如古罗马《论农业》等记载里面的数据,计算得出的结论一致。

    中国的农耕技术远远高于西方。

    在粮种,税赋等除去后,如果不算徭役,北方一亩地,自耕农大概利润是七钱银子。

    十亩地为七两银子。

    在除去口粮,日常用品,工具开销后,那么也就剩余不了多少银子了。

    理论上,十五亩地是一户人家,借助牛耕的上限。

    就算有一百亩地,也创造不了多少价值。

    而现在中华重工的普工,一年的收入就是十二两,包吃包住还有免费的工衣。

    那些投入工业的商人,回报率更是高的惊人。

    像张薄这种滚雪球的盈利,更是想要靠土地盈利的地主们想都不敢想的。

    如果工业盈利超过土地盈利一倍的情况下,这些地主会想要追求稳妥。

    但是百倍,千倍呢。

    人家一年的盈利,是普通小地主一辈子都追赶不上的。

    有许多人会反对,工业让人工变得紧张,增加了地主们的由用工成本,但也有更多的地主会转头加入工业。

    普通百姓有什么渠道和本钱去开办工厂呢。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势力,仍然是同样的一批人,是王室,贵族,地主。

    只不过他们的模式改变了,也就换了个称呼而已。

    没有流血的发生,原来的利益阶层怎么可能会消失呢。

    只不过发展工业让盘子大了,加入的人更多了而已。

    所以英国虽然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功,但也加深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拿出几百两银子,是不少地主咬咬牙可以拿出来的。

    这几百两银子,就可以成为原始资本。

    富贵还乡的财主,请了乡里几位地主吃饭,想要从这些人手中拉一笔投资出来。

    财大气粗的奢侈,也是做给这些人看得。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