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四章 “播种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三十四章 “播种机” (第2/3页)

煤作坊那两年攒的些钱,加上自己这几年的工钱,还有父母种地的积蓄。

    这家人足够买套团建房。

    开平的地势开阔,田亩修建的整整齐齐,一块块的方块让人赏心悦目。

    在田埂上,停放了一辆刻有北平农具一厂牌子的耧车。

    旁边老汉正在耧车的兜子里装豆种,耕牛在一旁低头吃田埂上的草。

    “大,这耧车好用吧。”

    听到身后的声音,倔强的小老头板着脸,骂道:“尽浪费钱。”

    年轻人没当回事,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做派,笑眯眯的帮忙装豆种。

    “这耧车是新品,和传统的耧车不一样,许多部件用的精铁,所以要省力一倍。”

    “种了一辈子的地,老子还需要你来教不成?”

    老汉比以前更不服输。

    蜂窝煤作坊生意黄了,他一直不认为是自己的错,是别人抢了他家的生意。

    这股气盘旋在他的胸口,成为了他的心病。

    两父子干活齐心协力,很快就装好了豆种,然后套上耕牛。

    从小跟在母牛身边,在田地中长大的耕牛,非常自然的抬起头,很配合的走起来,往往不需要身后的口令,就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耧车的名字,技术报上叫做畜力条播机呢。”

    “耧车就是耧车,取些啥古怪的名字。”

    两父子一前一后。

    随着耧车的前进,豆种一颗颗被种入蓬松的土地中。

    西方的第一部种子条播机是受到我国的启示而制成的。

    但由于耧车大都用于北方,远离欧洲人常来常往的我国南方的港口。

    因此,实际的实验样品并未运到欧洲。

    欧洲人所看到的只是关于它的概略的文字描述。

    口头传说和书中不精确的文字描述与图画,不能使得到消息的欧洲人很充分地了解其构造,他们不得不重新创制种子条播机。

    结果,欧洲种子条播机依据的原理十分不同于中国的原理,这种情况正是属于“刺激性传播”,即某种思想的传播,不一定伴随结构细节的传播。

    这样,十六七世纪的欧洲人终于有了他们的条播机,但在工作成本上,它只会令人扫兴。

    我国的耧车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原型,汉朝的农学家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

    未来的耧车,原理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局部的部件一直在优化提升。

    十八世纪欧洲优化后的耧车,仍然还是一脚耧的水平,要在十九世纪才逐渐提升。

    家家都有先进农具,是中华重工创办农具厂的目标。

    这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时间的生产工具,增加了人均耕种面积。

    更少的人口,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保障了农业基础,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耧车可以播种大麦、小麦、大豆、蜀黍等各种农作物。

    现在这户人家使用的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

    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甚至有可达“日种一顷”的说法。

    我国古代播种系统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