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一十五章 外国学者眼里的大明和朱高炽眼里的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百一十五章 外国学者眼里的大明和朱高炽眼里的大明 (第2/3页)

足为奇,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我和我的朋友们不一样,他们认为大明有许多技术和知识最值得学习,可我认为,大明的社会体系,才是最值得学习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讲究的是让老百姓们如何过得最好,乃至说让老百姓们自给自足,不让外界对他们过多的吸取。”

    “而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又能做到呢。”

    “在各国君主的眼里,百姓们是他们的奴隶,是他们的兵源,是他们的税赋,唯独不是他们的子民,从来没有提出过让老百姓自给自足的观念。”

    “咚咚咚。”

    “打扰了,扎马拉丁先生,我们看您的房间灯光一直亮着,所以想要请问,您需要夜食吗?”

    扎马拉丁擦了擦眼睛。

    然后去打开房门,看到露出笑脸的小二。

    “大明的人才津贴,最低的是每个月五角钱,不少是一个月一元钱,那批从异国来的学者和工匠,听说有一两千人,大多获得了津贴。”

    “每个月支出一千多元,一年就是近两万元。”

    “大明已经富裕到了这般的程度吗?所有的百姓已经温饱了吗,还是说,用在中亚西亚的军费,已经开始得到收益,甚至不需要国内供应了。”

    大明人才津贴,是最让人眼红的一项政策。

    在许多人的眼里是在发钱。

    用百姓们的钱,去发给那一批人。

    以往本国的学者和工匠们也就不说了,甚至每年吸收的些许国外的,如高丽和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也没有引起波澜。

    可此次动静太大了。

    特别是对那批人的优待,引起了不少人的眼红。

    身上中制装,手里拄着拐杖,脚下牛皮鞋,带着帽子的中年人,乘坐二轮的马车抵达了茶楼,茶楼不光提供免费的报纸,还有唱戏的小姐,和讲故事的先生。

    茶楼的台上,有名穿着白底粉花裙的小姐,脸上画了精致的妆容,鲜艳的嘴唇,一看就知道涂抹了新款式的唇膏,不但鲜红而且透亮,让人恨不得亲上一口。

    京城严打了一次。

    各家自称妈妈的行业,都遭受了毁灭性的的打击,但是其余行业却兴盛了起来,而且地位也高了不少,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许多人来茶楼,除了喝茶聊天,也为了看看美女,以及听故事。

    美女唱着余姚腔的歌曲。

    台后有一名乐师。

    不少的看客,一边喝茶,一边嗑瓜子吃花生。

    拄着拐杖的中年人,登上了去二楼的楼梯,那里是包间的地方,可以从上往下看,还可以关起门来,点专门服务的小姐。

    几人行礼后,各自坐下。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有什么奇怪的。”

    “那些人的东西,我也看过了,哪里有那么的神奇呢,不过是图新鲜而已,反而很多东西,原理上本就是我们的。”

    听到老伙计的抱怨,同伴笑着说道。

    “你既然看过了,为何不说?”

    “说了有什么用。”

    “人家的东西,经过翻译,听起来的确新奇嘛,而且太子殿下又喜欢这些,最支持对外的学习,仿佛我们不学别人的东西,属于老顽固一样。”

    “哈哈。”

    “还真是如此。”

    几人边笑边泡茶。

    茶具在主人的手中,一连串的功夫,看得人眼花缭乱,最后连倒茶的动作,也仿佛大有学问,客人们各自回礼,比大厅喝茶更要讲究似的。

    “从来就是外头的东西是香的,我们自己的东西是臭的,我看啊,就是有些人从中牟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抬高那批人的地位。”

    “谁知道呢。”

    有些人不在乎,有些人不以为然。

    中年人就很在意。

    不久。

    应天府的地方报上,出现了痛批这股现象的文章。

    “什么值得让人深思的学问?”

    “老夫专门去研究拜读了一番,各式各样的西学算数,不过是记载的方式不同而已,原理上不超过《周髀算经》,包括他们的天文学,难道域外天学就比我们的更先进了,老夫还是去拜读了,结果仍然是《周髀算经》上的东西。”

    “难道换个异国的名字,就这么吃香了?”

    “老夫都忍不住改个异国的名字,用异国的文字把老夫的东西包装一番,倒是想要看看,那些人的反应,是不是也这么大。”

    “更可笑那个浮力学。”

    “三国时期,我们就有了曹植称象的故事,人家换了一个故事,立马让人们大呼小叫,到底是自己没有见识,不懂自己老祖宗的东西,所以才有这样的表现,孤陋寡闻,才有了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现象。”

    “那个什么罗格斯观,不就是我们道家的置身事外?”

    “那个什么辩证法,不就是我们道家的随波逐流?”

    “我倒是奇了怪,同样的东西,我们祖宗的叫法,人们习以为常,不放在心里头,甚至破口大骂,别人不过换了个名头,同样的内核,立马引起了学习的浪潮。”

    “既然如此,我们不如不要老祖宗的东西,放弃一切好了,直接学习别人,既然别人的东西这么好,我们还要什么老祖宗的东西呢。”

    ——

    文华殿。

    春天万物复苏。

    园林匠们,精修着文华殿广场前的园林,后宫的内花园,也在大修中,说是大修,其实并没有大动土木,朱棣离开京城一年了。

    郭氏带着儿女们去了后宫,陪母后解闷,以及郡王的家眷,也会经常入皇宫。

    徐妙锦也来了。

    朱高炽的这位小姨一直没有嫁人,家里人也不催。

    倒是母后很着急,想要为小妹妹找个佳婿,却不知为何,小妹一个也未看上,甚至外间都有了传闻,说是皇帝看中了自己的小姨子。

    气的郭氏摔了瓷器。

    徐妙锦也很久不来皇宫,反倒是这年余,朱棣不在皇城,徐妙锦才不拒绝大姐的邀请,时不时来皇城看看姐姐。

    朱高炽也很少去见徐妙锦。

    后世有说法,徐氏去世后,朱棣欲立徐妙锦为后,被徐妙锦拒绝。

    真实性待考。

    也有说法,徐妙锦是因为二姐的事情,所以才不愿意嫁人。

    徐家的大姐嫁给了燕王朱棣,二姐嫁给了代王朱桂。

    代王朱桂和朱棣不同,对自己的妻子并没有感情,反而偏宠小妾,迫害正妻。

    这位小妾也姓徐。

    但是为人吝啬,明史记载代王妃迫害侍女,无恶不作,实为这位姓徐的小妾,而非徐家二姐,早就已经被代王打入冷宫。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何况是代王府。

    徐妙锦从小为二姐伤心,也见到了男人的薄凉,有了终身不嫁人的念头。

    这才是大致的原因。

    朱棣造反成功的那年,那时候的徐妙锦已经二十三岁,早就该嫁人,总不能徐家知道历史,晓得未来的皇帝是朱棣,所以才把自家三小姐留在府里一直未嫁人吧。

    何况许皇后死的时候,徐妙锦已经快三十岁。

    徐家对于自家的姐妹,徐家两兄弟还是很重感情的,才有了徐妙锦不愿意嫁人,却没有人强迫她的原因,徐家的家风,在那个时代的确不错。

    郭氏带着两儿一女。

    徐妙锦看到可爱的侄孙女,热情的上前牵手,郭氏脸上满是笑意,两位小姐小时候倒也在北平和应天府先后见过面,不算是陌生人。

    郭氏还未嫁给朱高炽,当小姐的时候,还与徐妙锦同行返回京城。

    犹如隔世。

    看着出类拔萃的徐妙锦,郭氏忍不住有些羡慕,青春的气息,仿佛并未在儿时闺蜜身上消失,反倒越发的亭亭玉立起来。

    徐妙锦牵着朱圆通,就像少女牵着女童。

    郭氏眼底里有些戒备。

    幸好。

    谁都有可能,唯独她不可能,郭氏忍不住的庆幸。

    最近宫外有人说,太子陛下应该纳妃,郭氏嘴上虽然不阻,内心却忍不住的提起,看谁都觉得需要警惕,幸好夫君没有这样的念头。

    夫君只能是她的,谁也别想抢走。

    “小姨奶奶。”

    朱瞻基好奇的问道:“小姨奶奶为什么还不嫁人呀。”

    郭彩莲脸上露出笑容,关切的看着徐妙锦。

    徐妙锦没想到朱瞻基会问她,看到小人儿天真的样貌,不知道如何回答,求助的看向了姐姐。

    徐氏叹了口气。

    “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