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生产与破坏 (第3/3页)
中的,而是各大小王国的总人口。
包括中亚和西亚,乃至部分东欧地区。
目前大明的脚步止于中亚,最远辐射马什哈德,西亚的门前,而想要保持大明在中亚的统治,大明需要迁移至少五十万人口,才能勉力为之。
现阶段。
因为大明在当地推行王化,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连德里苏丹国的各总督们也蠢蠢欲动,威胁大明在中亚南部地区的统治,当年帖木儿攻占德里之后,虽然碍于当地的反抗势力无奈撤走,但德里苏丹国各总督也纷纷独立,成为了大大小小的军阀。
比起统一的苏丹王国,这样的军阀自治的王国,更加的难以治理,所以明军目前的主要方向,仍然为治理撒马尔罕地区为主。
阿拉木图的首领们,偷袭了当地的明军营地。
明军西征的时候,考虑过两条路线,一条是沿着伊犁河谷,一条是沿着天山山谷,途径天山大峡谷,最后选择了伊犁河谷。
阿拉木图则是伊犁河谷和天山山谷的途径地。
后世俄国鄂木斯克出发的西伯利亚哥萨克军队,在天山山脚地区建立了一个城堡,取名Zailiysky,一年后改名为Verny,十九世纪下叶,成为沙皇俄国中亚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
正是阿拉木图,也是后世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最大城市。
哈萨克斯坦这个国家地广人稀,总面积近三百万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却仅仅只有一千九百多万人口。
其人口分布往往非常集中,主要就是分布在伊犁河谷的这个范围内,而单单阿拉木图这一座城市内,就生活着超过两百万以上的人口。
汉王朝时期,西域都护府得到了建立,中原王朝第一次开始统治今天的新疆地区,而当时由于伊犁河谷同样适合农耕,因此阿拉木图地区也成为了汉王朝的统治范围。
唐代时期,突厥人来到了伊犁河谷,融合了当地的乌孙人,成为了伊犁河谷的统治者。
而后来唐王朝又击败了突厥,重新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阿拉木图依然处于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内。
中亚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少雨,这也使得中亚地区成为了一片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
就如同我国古代,中原国家和草原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一样,像是这样气候的地区,肯定是不适合农耕文化以及农耕民族发展的。
然而中亚地区和蒙古草原又有着些许不同,那就是在中亚地区零星的绿洲以及靠近河流的区域狭长区域内,其实也是有着一部分适合农耕的地区的。
所以阿拉木图地区的农耕,为当地提供了不小的生产力,也是周边地区最富裕的地方。
明军当然不会错过此处。
阿拉木图生活了一万多名迁移而来的汉人,靠着内地的供应,以及成体系的组织,和先进的农具技术,开垦了一片又一片的田亩。
军户互帮会是当地生产力的组织者。
除了带来大量的牛羊马匹骆驼,还招募了大量的当地人,为当地人提供食物以及工钱,补充汉人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成体系的管理,带来了高效率的劳动成果。
很快当地的首领们感受到了威胁。
汉人们太会种地了。
他们每年的田亩都在成倍的扩张,蒸汽货车、蒸汽机充当动力、放在沟渠中用绳索来拉动的犁头一样的机器,让修建沟渠的工程提升了效率。
几年的时光,汉人们修建了大量的基建,特别是水利方面的工程,从各湖泊中引水,并且种树。
他们把田地分成了大片。
规定每户人家养殖规定数量的牛羊,不许超过土地的负荷,又通过水利工程,开拓出更多的田亩,军户互帮会则吸收了当地的穷人。
要不了十年二十年,当地首领们就会被汉人威胁他们的生活环境。
如果说马什哈德地区的矛盾是文明之间的矛盾,那么阿拉木图地区的矛盾,则是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先进的文明与落后的文明比较生产力。
无疑先进的文明会吊打落后的文明。
所以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的扩张都是坚定不移的,并不主要是靠着战争来征服地方,而是通过生产消化来逐渐的蚕食。
当比拼生产力不行的时候,就会是战争。
中华文明并不喜欢战争。
因为生产力才是不败的手段。
所以可以通过史书经常看到,中原王朝对各部的要求,常常只有很低的诉求,各部保持稳定就好。
传统的种地比工业更辛苦。
一个能把贫瘠的土地种出花来的民族,哪怕改变为工业上的奋斗,也必然是优秀和伟大的,这是文明属性所决定的结果。
万事有利有弊。
百姓们追求稳定,不喜欢无序。
当地明军的交好之策,导致他们陷入被动,阿拉木图的首领们的突袭,杀害了数十名居民点的百姓,并且抢走了居民点的一切物资,最后放了一把大火。
明军赶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片残迹。
来自塞南行省的将领火真异常的愤怒。
这里是他的防区。
皇帝陛下即将抵达亦力把里行省,与这里才三千里之遥,火真不知道皇帝陛下会如何责罚自己,但是他露出恶狠狠的目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