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零四章 西边不亮东边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百零四章 西边不亮东边亮 (第2/3页)



    朱棣当然不会同意,对倭国的使者说道。

    “多年以来,大明对于幕府给足了优待,但是幕府囚禁天皇,欺凌虾夷人和琉球人,屡次入侵骚扰狗奴国等等,从来不尊重上朝,把宗藩体系视作儿戏。”

    “今年以来更是大举入侵狗奴国,有灭狗奴国的动作,所以我大明才兴兵讨伐不臣,既然天兵天将已至,岂能是你们说和就能和的。”

    听到大明皇帝的指责,幕府的使者极力解释。

    战场上拿不到的,岂能指望谈判桌上能得到,又不是清朝,注定了幕府的使者失望而归。

    得知大明皇帝的态度,幕府方面也不再抱有侥幸。

    倭国的地域有八块。

    北海道,目前还是虾夷人的地盘,但常年遭受幕府大军的打压。

    东北,倭国本岛与北海道隔海相望的地区。然后是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

    九州和四国以及北海道是岛屿。

    九州已经被狗奴国划分给了大明,改名为筑紫。四国名义上归为狗奴国,其实也落入了大明手中。

    倭国本土南端叫做中国,如今是狗奴国的领土,近畿因为战事的原因,落入到了明军手里,幕府的文武退到了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的南边是关东,北边是东北。

    东北最北端的青森地区遭受虾夷人的屠戮,其余的秋田、山形、岩手、宫城、福岛五地见指望不上幕府大军,为了保命只能自己组织人手对抗。

    所以东北地区的物资和青壮指望不上,当地自顾不暇,根本不会理睬幕府的要求,等于如今幕府手里只有中部和关东两块地区。

    关东真正发迹的时期,应该算作江户时代。

    江户幕府把江户当做自己的治理中心,后来改成东京,成为了后世日本的京都,能有如此的待遇,不光是因为政治原因,包括江户豪杰们的兴起是偶然也是必然。

    关东有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地理特征是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以前倭国的人口和文化集中在南部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北扩,其实十五世纪初,关东地区已经具备了飞跃的基础。

    也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世崛起的江户豪强们统领了幕府,掌握了倭国的政治大权,靠的就是开发后的关东平原,手里有粮哪怕打了败仗也能很快恢复实力。

    简而言之。

    关东地区有足够支撑幕府的能力,可偏偏幕府方面在关东地区没有足够的威信,凭什么把白花花的粮食送给你幕府啊。

    中部地区因为靠近近畿,幕府在当地的影响力很大,倒是比较支持幕府,而关东地区在幕府和京畿没有什么政治权利,并且被人看不起。

    为了拉拢关东地区,幕府方面大肆升官以拉拢当地的豪强,基于此,当地的豪强们才痛快的奉送上了钱粮,并且拉出了自家的军队。

    想要发展工业,必须具备大一统的稳定社会环境。

    这是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

    那么后世的日本也是如此,加强了日本天皇的影响力,各地倒幕,统一了日本的社会环境后,日本成功的进行了工业革命。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大一统的社会会让社会分工明细,生产力发展更有效率,但是呢,组织力度上的要求很高,如果朝廷经济破产,带来的后果很大。

    反观地方割据态势,虽然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但是上下限都不大。

    这也是为何春秋战国一个诸侯国,长期的进行打仗,并且能坚持到打完了青壮后,还能拉上老弱妇幼,而越是大一统后期的国家,当朝廷经济不行的时候,反而拉不出一支军队出来。

    狗奴国军队在近畿和都城残暴的行为,让中部和关东地区的大名们只能选择支持幕府,所以遭受了惨败后的幕府,除了重新收集从前方逃回来的溃兵,加上各地大名的支援,重新集结了七八万的大军。

    七八万的大军虽然聚在了身边,可是没有统一的号令,士气不一,与当初幕府手里的近二十万大军不可同日而语。

    明眼人都知道,以前兵强马壮的二十万幕府军都无法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