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马皇后痊愈 (第2/3页)
无亲情可言。”
“建文帝登基第三个月,就迫不及待下旨削藩,把他答应陛下‘恩威并施’的承诺抛到一旁。”
“一年时间连削十数个藩王,先是夺了五哥的周王之位,把五哥废为庶人,贬到云南蒙化。”
“然后,又连连下旨夺了七哥、十二哥、十三哥的王位,废为庶人。”
“他将七哥软禁在应天府,将十三哥软禁在大同,终生不得离开半步。”
“十二哥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
“随后,他又下旨废了十八弟的岷王之位,废为庶人,贬到漳州。”
“为了自保,四哥只能装疯卖傻,吃潲水桶里的馊饭,才逃过一劫。”
“自此,诸王人人自危,朱允炆尽丧王室人心。”
听到这里,朱元璋瞳孔猛然一缩,眼珠子都红了。
他向来最看重血脉亲情,哪怕其他的儿子们不得他喜爱,却也是他朱元璋的儿子。
他做父亲的可以骂、可以打,别人却说不得一句坏话。
好家伙,等他一死,他亲自选定的继位之君竟然将他的儿子们逼到这种地步。
畜牲不如啊!
好在这一切都是未来发生的事,他已经把朱允炆的母妃给废了,这小子永远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了。
朱元璋忍着脾气,耐下心来,继续听下去。
“其二,贪图虚名,假仁假义!”
朱权继续讲道:“四哥起兵靖难之后,双方一触即发,建文帝却又顾念叔侄之情,对领兵讨伐的将领说‘勿让朕背上杀叔之名’,使得领兵将领倍受制掣,败多胜少。”
“陛下你说,他这是不是假仁假义?”
“仗都打了,却非要来这么一出,搞得好似之前削藩逼叔叔自尽的那个人不是他一样。”
说完第二个原因,朱权看向朱元璋,问道。
“满口仁义道德,却是满肚子坏水!愚不可及!”
朱元璋点头,毫不犹豫的评价道。
战场无父子,何况是叔侄?
既然下定决心要削藩,那就心狠手辣一点,一削到底。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绝。
削藩削着削着突然良心发现,顾虑叔侄情谊,这是闹哪样?
不是愚蠢是什么?
“其三,轻信人言,毫无己见。”
“建文帝登基之初,就听信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的建议,开始削藩。”
“这三人虽然满腹学问,却都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才,非是韩信般的文武全才。”
“靖难发生之后,建文帝听信这三人的建议,放着知兵善战的魏国公徐允恭、长兴侯耿炳文不用,改而任命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导致五十万大军败于四哥五万人之手,功败垂成。”
“可以说,四哥能得天下,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功不可没。”
“甚至有人怀疑,他们三人是四哥插在朱允炆身边的内奸。”
老朱听后,眉头皱得更紧了。
五十万败给五万人,这李景隆是猪吧?
只要稍微懂点兵事,你用五十万人去拖,也能拖死朱棣的五万人吧?
“徐达、傅友德、李文忠他们呢,还有蓝玉那小子呢?咱记得咱手下猛将如云啊,怎么咱驾崩之后,这些人都不见了?”
听了半天的朱元璋突然发现,自己的老兄弟们怎么不见了,只剩下小辈了?
“呃,徐达于洪武十八年病逝,陛下追封他为中山王;至于李文忠,更是在洪武十七年就病逝了,被追封为岐阳王。”
朱权看了他一眼,语气平静的说道:“至于傅友德和蓝玉等人,因太子病逝,陛下担心年幼的朱允炆无法压制淮西旧部,便将他们给赐死了。”
“洪武二十六年,傅友德和冯胜等人被赐死。”
“同年,蓝玉案发,陛下杀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一万五千人,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
“所以,等到建文帝登基,淮西旧部们基本上死光了。”
朱元璋一听,瞬间被干沉默了。
是啊,如果太子和皇太孙先后逝世,这种事他绝对做得出来。
身为帝王,维护自身统治才是第一位的。
至于老兄弟们,只好对不起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