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秦王朱樉的变化 (第3/3页)
腰杆,表现的尤为认真。
见状,林澈笑了笑:“所以,百家争鸣的第一个重点,就是一场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
“这里就牵扯到了三个关键人物和概念。”
“首先是孟子,他提出了一个性本善,性本善不是说人生来就是好人,而是说在人性中有善的特质。”
“例如,人皆有不忍之心,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人们看到苦难就感觉同情,看到弱小就想要帮助。”
“这种同情是人自身的天性,所以才会说人性本善。”
蹲了顿,林澈继续道:“说白了,典型的就是朋友过的比我差,我就难受,当然了,后面还有一句,过的比我好,我更难受。”
“既怕兄弟苦,又怕兄弟好,没错吧?”
面对林澈毫不避讳的调侃,朱标面不改色岿然不动,朱樉和朱棣则是尴尬的咧了咧嘴,不知道该如何往下接话。
毕竟他们一众兄弟,除了大哥以外,剩下全都在争。
有意无意,明争暗斗。
小时候争表扬,长大了争认可,看见新低挨揍幸灾乐祸,看见兄弟被夸百般不服。
所谓的兄友弟恭只是表象,实则大家肚子里憋着一口气,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比其他人差。
皇子亦是如此,更何况民间百姓。
沉默少顷。
林澈收回目光,没再挖苦他俩,继续道:“孟子之后,与其同属儒家的荀子,又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认为,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人们确实会像善的一面靠拢,可如果有了利益,人就要开始权衡利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类文明的核心,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一种利益交换。”
“这个世界不可能没有利益。”
“所以才会说人性本恶。”
林澈斜靠在椅子上,换了一个更舒服的姿势,扫视表情不相同的三兄弟。
“也就是说,你们将要对一个人产生同情,还是嫉妒,主要是看利益的大小。”
“利益小就同情,利益大就嫉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