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55节 (第2/3页)
木绑在一起,用于枯水期截流的“杩槎”。
三根原木绑成一个大型的三角支架,上面放置竹笼,竹笼里塞鹅卵石,以戒断枯水期的岷江水流。
原木、竹笼和鹅卵石都是就地取材,便于取得,节约了成本。
虽然秦王给了足够多的支持,李冰要预算的时候狮子大开口。但在做的时候,李冰却精打细算,尽可能节省每一分人力物力。
李冰选定了修筑分水堤坝的地方之后,陆陆续续到来的刑徒就在那附近建立起了聚落。
那就是后世的“灌县”,即“都江堰”的雏形。
秦国律令严苛,刑徒十分多。说秦国并非完全的封建制国家,就是因为这些数量庞大的刑徒。
先秦竹简出土,揭露秦国的田税十分低,最多时也与汉文景帝休养生息时期差不多。而秦国连年征战,需要大量粮草,显然这么低的田税不可能覆盖秦国的军粮。
其中的“奥秘”,就是刑徒。
根据秦简记载,某县耗费的粮食和收取的田赋,差额几百斤。田赋只是耗费粮食的零头。而粮食收入的大头,就在于刑徒的免费耕种。
刑徒为秦帝国免费耕种劳作。他们并非秦王的奴隶,而是整个秦帝国的奴隶。
所以秦始皇可以轻轻松松调集六十万人修长城。征发役夫可没有那么容易。
这些刑徒都是拖家带口。秦王遣来的五万刑徒就是几万个家庭。
他们在分水堤坝附近建立村落城镇,一边劳作一边屯田,在这里生老病死,繁衍生息。
只要不遇到天灾人祸,稍稍珍惜民力,这些刑徒的数量永远也不会少。
李冰在蜀郡也征发了一万刑徒,再加上役夫,工地上的人数有七八万之多。
朱襄在得知李冰已经开启工程后,立刻带着学宫学子和嬴小政去学习。
他还把自家小学一年级的外甥贡献出来,为李冰打算盘,带着学宫学子为李冰管理核对每日耗费钱粮。
嬴小政觉得自家舅父又在憋着什么坏主意,但就是不和他说,非要他自己发现。
他也憋着劲不问舅父,自己去努力琢磨。
李冰也发现了朱襄在谋划些什么,不是单纯来帮自己,拉着朱襄偷偷询问。
朱襄没有向李冰卖关子,他问道:“李冰,你觉得这些刑徒惨吗?”
李冰道:“你是想让政儿怜惜刑徒,减少刑罚?”
朱襄苦笑着摇头:“刑徒比起平民过得好多了。”
李冰愕然:“什么?”
朱襄道:“很惊讶?你想想刑徒和平民的待遇,想想他们每日的吃穿。”
李冰思索,眉头渐渐紧皱。
朱襄背着手,看向火光点点、已经初具城镇规模的工匠驻地:“刑徒无论是耕种还是服徭役,都有官府定时发放口粮和衣服。他们中若有人有一技之长,还会被推举为吏。甚至直接在贵人身边伺候。”
“农人服徭役需要自备路费,自备口粮和衣物。路费何其贵,你也知道。我们入蜀时,单人的车马费用,差不多就是一个郡守三个月不吃不喝的俸禄。我们是公费出游,才不觉得贵。”
“以农人的家产,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在服徭役的时间自备路费、口粮、衣物。这时候他们就需要向官府借贷。呵,官府借贷的利率你也知道。”
朱襄闭上眼,眼前火光消失,视野陷入一片黑暗。
“官府每一次征发徭役,就是发高利贷的时候。待徭役后,多少农人债务压身,又有多少农人卖掉田地和家人、己身?”
“而普通平民是没有机会伺候贵人,被推举当官吏。即便他们有服兵役立功的晋升渠道,但这个渠道有多艰难,不需多言。”
朱襄缓缓睁开眼睛,眼前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