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二十五章 侍讲经筵,话语权之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百二十五章 侍讲经筵,话语权之争! (第2/3页)

后上的。

    参与的朝臣并不固定,有事上奏便可前来,没事不必前来。

    两千石官吏每日都可来早朝,不必奏请。

    两千石以下,六百石以上,一个月可来参与早朝一次,要提前三日申请。

    六百石以下,三百石以上,一年可来参加早朝一次,有事要奏的,可以提前十日申请面圣。

    说白了,早朝是刘禅直接面对干事臣僚的会议,聆听最接地气的消息,做到人在深宫,依然掌握天下事的作用。

    当然

    好处是很多,坏处就是有点费皇帝。

    好在刘禅现在年轻,体力充沛,现在还能坚持坚持。

    但这个早朝,如果遇到懒成狗的皇帝,比如说万历同学,那肯定是形同虚设的。

    除了早朝、常朝、内朝、大朝会之外,刘禅每三日还有一次经筵日讲。

    这是去年刘备给观众士族允诺的,现在就专门来折磨他的。

    所谓侍讲侍读或经筵日讲,是指廷臣入禁中在皇帝或太子面前讲授儒家经典或治国之道等。

    至于其来源,便是在前汉昭帝之时。

    西汉昭帝以八岁即位,因其年幼,辅政大臣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入禁中授于御前。

    宣帝诏诸儒讲经于石渠阁,为侍讲经筵制的嚆矢。

    其实,就西汉的帝王教育而言,廷臣入内殿讲经乃偶尔行之,不是常制,且无侍讲之名。

    侍讲之名始于东汉,本指朝臣入授太子,并非官名。

    光武帝立阴后子为皇太子(明帝),并未仿西汉置保傅设官僚,而是改由朝中儒臣负责教授太子,但储君无外交之理,乃由廷臣入禁中教授。

    最初由虎贲中郎将何汤以《尚书》授太子。

    后来又诏拜何汤的老师,通《欧阳尚书》的一代名儒桓荣为议郎,入内教授太子,并经常留宿太子宫中。

    五年后,桓荣荐举门生胡宪侍讲,自己方才得以离开东宫,只须每日早晨入讲一次。

    明帝即位后,也常与桓荣子郁居中论经,问以政事,并亲自制定五家要说章句,令桓郁校定于宣明殿。

    又数召张酺讲《尚书》,相互论难经义,以其甚能契合心旨,令授皇太子(章帝)。

    章帝喜好儒术,尤嗜古文《尚书》及《左传》,因感于经学有今古之分,且章句繁多,拟加减省,乃召集群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亲自称制临决,如西汉宣帝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

    明、章二帝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