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一十二章 天兵十万,何惧一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百一十二章 天兵十万,何惧一战! (第2/3页)

考着什么。

    “民心乃国之本,既要胜,也要仁。传令下去,对投降者予以宽待,对逃难百姓,更要妥善安置,切莫让战火波及无辜。”

    他的声音不高,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此刻的刘禅,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包围,他的眼神更加坚定,身形也更加挺拔。

    他转身望向窗外的夜空,那里星光璀璨,仿佛预示着大汉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无论前路多么坎坷,他都将带领大汉的子民,一步步走向胜利,实现那千秋万代的伟业。

    当夜。

    刘禅没有任何拖延,对着大内官黄皓说道:“即刻召见尚书令法正,以及丞相诸葛亮入宫,共商灭魏大计!”

    刘禅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殿,透露出不容置疑的皇者之意。

    黄浩当即领命。

    不多时,两位重臣相继步入大殿。

    法正,身着深紫色的尚书令袍服,袍角随步伐轻轻摆动,他面容清癯,眼神锐利,步伐稳健,每一步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

    而诸葛亮,则是一身素雅的文士装扮,手持笏板,步履轻盈,眉宇间透露出智慧与沉稳。

    他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奥秘,嘴角挂着一抹淡然的微笑,那是一种对世间万物了如指掌的自信。

    三人围坐于案前,案上铺展着一张巨大的地图,上面标注着汉魏两国的疆域,以及近期战事的进展。

    玉璧城的失守,河东郡的全面沦陷,如同一把利剑,直指魏国的心脏,也为大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机。

    刘禅的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定格在洛阳的位置,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此刻,朕欲举兵十万,先收太原、上党,再经略洛阳,丞相以为可否?”

    言语间,既有对未来的期许,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诸葛亮闻言,轻轻放下手中的笏板,上前一步,声音平和而坚定:“陛下,河东郡虽已入我汉国之手,但此地瘟疫肆虐,陛下万金之躯,亲赴前线,恐有不妥。且若过中条山直取洛阳,粮道漫长,后勤补给将成巨大负担,臣以为,长安攻洛阳,走弘农郡一线,方为上策。”

    刘禅听后,沉默片刻,没有立即回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法正。

    法正感受到刘禅的目光,上前一步,声音沉稳有力:“陛下,臣以为,可兵分两路,一路北上,经略太原、上党,以牵制魏军;另一路则沿弘农郡进发,直逼洛阳。

    战机已至,战与不战已非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战。两路并进,既可分散魏军兵力,又能相互策应,实乃良策。”

    刘禅听后,眉头微蹙,似乎在权衡两位重臣的意见。

    这场战役不仅关乎大汉的未来,更关乎他作为帝王的威严与智慧。

    片刻的沉默后,他猛然一拍龙案,声音坚定而果决:“出兵十万,三万支援关平,稳固河东防线,其余七万主力,直驱弘农!后勤虽难,但弘农方向乃主攻所在,河东则为偏师,然偏师与主力,谁能立下赫赫战功,尚需实战见分晓!”

    诸葛亮与法正闻言,相视一笑,随即同时高呼:“陛下英明!”

    接下来,三人开始详细规划具体的行军路线、兵力部署以及后勤保障等事宜。

    诸葛亮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每指一处,便详细解释其战略意义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其智谋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比如在如何经略函谷关时,诸葛亮便上前说道:“函谷关位于秦岭古道之内,背靠黄河天堑,地势险峻,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使得它成为军事防御的绝佳之地。控制函谷关意味着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方才能够进取洛阳。

    函谷关地势险峻,敌军若占据此关,将形成极为有利的防御态势。因此,在攻打函谷关时,需要克服地形上的不利因素,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策略。

    灭魏战争的后勤补给线极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障。在攻打函谷关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后勤补给线的畅通无阻,否则将严重影响军事行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法正则在一旁补充,他的见解独到,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整个计划更加完善。

    刘禅静静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眼神越发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随着讨论的深入,大殿内的气氛也愈发紧张而热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