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四十六章 二十三年的遗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七百四十六章 二十三年的遗憾 (第3/3页)

的那份不容置疑的骄傲和肯定,还有面对自己时不卑不亢的从容,就让李鸿章不禁微微动容的另眼看待。

    一个有激情,有理想,有学识,又有着强大自信的年轻人,在大清这个地上,并不是太容易见到的。

    在李鸿章的印象里,但凡见到他的年轻人,不是分外拘束,就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掩起心里的忐忑,故为大言,或者更是有意的放浪不羁。

    一个不出名的年轻人,此时能这么从容不迫的面对着他,本身就是一种不俗的能力。

    李鸿章不禁想起了也就是去年夏天,有两个有意思的年轻人拜见了他。

    一个叫孙德明。

    一个叫何长缨。

    孙德明是招商局帮办郑观应推荐的,一见面就是满口大话‘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这道理李鸿章能不懂?而且只会比他懂得更加的深刻!

    何长缨这小子是自己的大儿子李经方从吴育仁的刀下拉回来的,第一次见面这小子插科打诨之中,却是可以隐见不俗的铁骨。

    事实证明这小子何止是不俗,简直就是要逆天啊!

    心里冒出‘逆天’两字,李鸿章的心里不禁轻轻一抖,再一想到刚才这小子说得是‘全国的千家万户’,而不是‘大清的千家万户’。

    李鸿章的心里就有些微微的不喜。

    然后心里暗自一叹。

    朝廷也想要年轻的俊杰,然而但凡放眼看世界的俊杰,还有几人愿意被大清驱使当奴隶?

    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大清在二十三年前开始官派留学,从1872年到1875年,先后派出4批10岁到15岁的少年共120名官费留学生。

    结果只派了4批,就停止继续派遣。

    到了1881年,更是直接强行停止学业,命令回国。

    这里面不还是皇族发现这些学童在迅速的‘西化’,怕动摇大清的愚民统治?

    詹天佑,梁敦彦,唐绍仪,蔡绍基,欧阳庚,吴仰曾,梁如浩,方伯梁——

    这些半途而回的学童们,现在都在各个位置崭露头角。

    假如这个留学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有这二十三年的时间的储蓄底蕴,想来大清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不堪一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