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68章 (第1/3页)
)换而言之,事出重大紧急,为人臣之礼,虽死谏可以。
姑且不论为太后赵姬而死谏是否值得,令人困惑的是,陈忠等人不是没想过进谏的后果,却依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什么?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进谏之后,死或不死,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当然,死的概率相当之高,但不死的概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我们知道,在掷骰子时,连续开大的次数越多,则下一把开小的概率越高。同理,嬴政杀的进谏者越多,则下一个进谏者被杀的概率越低,生还的概率越高。后来的进谏者或许便有着类似的赌徒心态:绝不放弃,继续下注,说不定下一把就全赢回来了呢?于是越输越多。是故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当然,以概率来解释这次轰动天下的死谏事件,无疑是荒谬和不厚道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陈忠等人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6.真有不怕死的?】
要考察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暂时先将眼光投射到一千七百六十一年之后,即公元1524年。这一年,朝代为明,年号为嘉靖,皇帝姓朱,名厚熜,工龄四年。这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伴随这场争论而至的,同样是一次大规模的群臣死谏事件。
事情起因很简单:朱厚熜是前任皇帝朱厚照的堂弟,前前任皇帝朱祐樘的侄子。大臣们以为,朱厚熜既然登上了皇位,就算是过继给前前任皇帝朱祐樘当儿子了,因此应该称朱祐樘为皇考,生父朱祐杬则只能称为皇叔父。
即位之初,根基未稳的朱厚熜面对大臣们的理论强势和道德压力,屈服了。这一年,羽翼渐丰的朱厚熜终于开始了他的反抗。他悍然下令,称其生父朱祐杬尊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朱祐樘则只被称为“皇伯考”。诏书既下,立即招致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弹,满朝大哗,群情汹汹。以吏部左侍郎何孟春与翰林杨慎(宰相杨廷和之子)为首,朝中大小官员共二百余人,自辰至午,跪于左顺门前,吁请朱厚熜收回成命。
朱厚熜大怒,派锦衣卫逮捕了学士丰熙、给事中张翀等八人。杨慎等人不仅不散,反而撼门大哭,声震阙廷。杨慎疾呼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大臣王元正也慷慨言道:“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也就是说,为了让皇帝朱厚熜改变两个称呼,以维护他们眼中的伦理朝纲和国家命脉,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十八岁的朱厚熜,正是心理逆反的年龄,闻言愈怒。这哪里是请愿,更像是造反嘛!汝等不畏死,朕偏要以死惧汝等。朱厚熜下令逮捕一百三十四人下狱,令其余八十四人姑且待罪。次日,一百八十余人受杖,编修王相等十八人被杖死,大礼仪之争就此画上了句号。
虽说在大礼仪之争中死亡的人数要比谏太后之事少上九人,但重伤号却数以百计,而且全部集中在短短一天之内,震慑效果无疑更为骇人。于是,我们有了同样的疑问:是谁给了杨慎等人胆子,让他们将朝中二百余名官员一起拖下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