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遍身罗绮者 (第3/3页)
当日,刘辩并没有发出什么诏令,而是就此事问起了来向他汇报的樊陵。
然后他才知道,本朝一直以来都有着继承自刘邦时期的尊老和养老政策,其中包括了给到了一定年纪的老人某些特权,以及根据年龄而来的赏赐谷粮乃至于肉、布帛。
只不过因为在相当长时间内国家财政的捉襟见肘,这些以前的制度和政策但凡涉及到钱粮的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而因为这些政策消失的太久了,近乎所有人都习以为常。而且自刘辩登基以后,国库日常不足,好不容易宽松点了,刘辩有准备了接二连三的大动作,以致于到现在都没有人提出此事。
不过,对于这些,樊陵也是有另外的理由的——昔日章帝时期所确立的养老的标准乃是七十赐几杖(拐杖,代表着法律和政治上的优待)、八十赐米、九十赐帛并免除子孙赋役一人。
然自和帝之后,天灾不断,兼有人祸。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天灾人祸的大背景下,能够活到八九十享受到国家钱粮补助的老人本就少,且还普遍出身不俗。
至于那些家境贫寒的,虽然话有些地狱,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等不到领到补助粮的那天。
樊陵最后说道:“陛下放心,以臣观之,如今民间敬老风气依旧,百姓七十仍会得几杖……”
刘辩心中腹诽,也只有一根拐杖了吧!
这什么大汉笑话?
“而近年来汉家中兴,托陛下之福,百姓中的年长者较往年增加不少,是以情势与往年是有不同。”
虽然刘辩明白这是樊陵说来夸他的,但在刘辩听来还是未免有些太地狱了。
不过刘辩也明白,原本定下的八九十岁的年龄限制,稍一改动便就意味着一大笔钱粮的支出。但他已经做下了决定,等到回朝之后,不说把补助的年龄下调,起码把原本的养老政策继续执行吧!
说完这些后,樊陵再度说道:“臣今日巡查官吏,常问百姓,所见与赵义之言丝毫不差。”
“今之官吏风气,遇有功之事,多如野狗遇肉,蜂拥而至。遇担责之事,则避如蛇蝎。媚上之举,数不胜数……”樊陵也是恨得紧了,他把运河视作自己的最后一件人生大事,当然希望手底下听用的官吏们不说如臂使指,至少也要给他少添些麻烦吧!
说完之后,樊陵说道:“陛下,臣以为要想改变此风气,非一时之功,不仅需要长吏以身作则,且还需要有德行者常常监督。”
“以臣观之,今日仗义执言之赵义,德行足矣。只可惜臣对他的才能不甚了解,不知道他能否胜任……”
此前樊陵见天子只对赵义赐金而未宣布对赵义的其他安排,心中就已经有了想法。
天子赐金本就代表着极大的荣耀,这意味着在史书的一角,赵义能留下自己的姓名……这已经是不知道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了。更别说赐金同时意味着天子记住了赵义这个人。
樊陵自诩对天子还算了解,大约能猜到天子是如何想的——赵义今日的直言一定会让他成为众矢之的,没人敢在明面上对付赵义,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所以天子才会把赵义带在身边,根据他的才能安排他的未来。
而樊陵之所以主动举荐赵义,还为了向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臣坚决支持赵义的正义之举!
“朕今日观之,见他行事还算稳妥,只是要做监察之事,还是少了些历练。”刘辩想了想,觉得樊陵的建议也很不错,到时候还能再让校事部同赵义建立一下联系。
他继续说道:“既然卿提起,那便给赵义一个历练的机会。”
樊陵一听就听出了天子对于赵义的维护之意,他当即说道:“陛下放心,这些吏事臣皆通之,臣会好生教他的。”
送走了樊陵之后,刘辩住在临时的房子里,回想着今日的经历。
果然,还是要时常外出了。
而且,刘辩也发现了,作为帝都的雒阳在许多层面上都与汉室其他地方有了相当大的区别,只与雒阳的百姓交谈很容易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