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治标与治本 (第2/3页)
而在他目光所未能及之处,有多少豪族豪强和敦煌的大族,只是在一时蛰伏,等待机会?
想到这里,刘辩觉得,就算先不施行,也该试着规划一套新的制度了,尤其是对于郡县。
朝会结束之后,荀彧和贾诩联袂回到了尚书台中,作为左右仆射,在尚书台扩建之后,他们有专门的办公场所。
而在刚回来之后,荀彧就开口问道:“文和,我观今日陛下所言,应是因敦煌郡之事对各地豪族不满。”
“不可否认,今天下各郡国,皆有冠盖之族,世代为郡吏,对郡中的影响过于深了。然以我之见,这未必是坏事。为了名声,这些郡中冠盖总会更加照顾乡里。”
“是啊,明面上的确如此。”贾诩语气平淡地说,“毕竟黔首可欺,说不得给人当牛马了还感恩戴德呢!”
荀彧听了,便知道贾诩误会他的意思了,补充道:“吾并非是为了郡中冠盖张目,不可否认,其中固然有害群之马,然总不至于矫枉过正吧?”
“且以今之官制,郡中百石及以下官吏几乎全是本郡之人……这不仅是定制,更是因为非本郡之人难以服众,遑论深入乡里。就算除去了原本郡中冠盖,前者既去,总有后来者。”
荀彧的意思很明确,只要郡中的行政体系在这儿了,必然会有冠盖之族的诞生。
贾诩自然听得明白荀彧话中所指。
他可是知道,荀彧所在的颍川荀氏,绝对是颍川郡排的上号的大族,尤其是近些年以荀彧、荀攸、荀悦为代表的三荀,在外人看来皆是公卿之资。
荀氏早年间有感于朝廷风气不好,最能代表荀氏的荀氏八龙中有数个终身为处士,就算当了官的,很快也会返回乡里,并未怎么经营门生故吏。
当时唯一一个荀氏八龙中的高官是荀彧的父亲,二龙荀绲,他因为为荀彧定下了和中常侍唐衡女儿的婚约而受到士大夫的鄙视,然他做到了济南相……若非在荀彧两岁的时候亡故,恐怕早就成为公卿了。而在二龙荀绲死后,荀氏便再也没出过二千石级别的高官,直到荀爽再度入朝。
也就是荀爽去世得早,不然多一个公卿级别的大臣,即便少了些门生故吏,但将荀氏称为颍川豪族之首一点也不为过。
可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当前的荀氏来说,现行的郡吏征辟制度是极为有利的。
因为无论是有何等追求的颍川太守,都需要征辟荀氏中人为郡吏——要名声,荀氏有;要贤才,荀氏有;有人脉,荀氏有;要德行,荀氏还有!
如此,荀氏在颍川势不可挡。
这也是贾诩之前误会荀彧之言的原因之一,除了荀彧当时的话,本身就有误导性之外。还有就是贾诩不太相信荀彧会这么简单的放弃他们的宗族利益。
因此在内心震惊之余,贾诩看向荀彧的目光又多了几分欣赏,他不禁扪心自问,换做是他,能这么果断地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以往虽然经常和荀彧在天子面前交流政见,但两人私下里却没有更多接触,现在贾诩愈发觉得荀彧的确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后世总有人完全以地域论的角度认为荀彧之所以反对曹操称公,是因为曹操从许昌迁都邺城,进而把荀彧当成了颍川集团的代表,并且还理所当然的认为荀彧是为了颍川集团的利益而死。
却全然忽视了以荀彧当时的地位,何必要为所谓的“颍川集团”去冒失去生命甚至牵连宗族的风险。就算不考虑自身安危,所谓的集团利益比得上宗族利益吗?
只以地域论说事,难免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把人当作“所谓某某集团”的傀儡。
贾诩见荀彧已经有了想法,问道:“不知文若想到的是何种手段?”
荀彧答道:“我之所想,虽不足以治本,但一时治标足矣。”
“今之郡中百石及以下,皆为本郡人士。更有甚者,约定成俗,将掌管郡中官吏任免的功曹以郡中大族轮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