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我,史子眇,大汉帝师(二) (第2/3页)
这种举动反而更让这些人坚定了。
对此,史子眇也无可奈何。
然后,史子眇便听闻司隶校尉张温也听说了他的名头,要来拜访他。
史子眇认识张温,他很确信,张温也一定认得他。
所以,在预计张温要来的那一段时间,史子眇再度离开了少华山,云游去了。
等到张温离开京兆尹,史子眇才回来。
然后,那就看到那帮求仙问道的权贵子弟看向他的目光更热切了——不久,史子眇终于想明白了原因——在这些人看来,他不贪图名利、不攀附权贵、不喜爱钱财,就连做饭都是亲力亲为,居住在深山之中还不是儒家的名士,那肯定就是神仙中人了啊!
对此,史子眇也无可奈何。
他甚至打算以后若是没有意外的话,他就可以留在少华山不走了。
顶多以后再有张温这样认识他的人来时他便继续云游嘛!
但不出意外的,意外来了。
不知何时,少华山中出现了一个僧人。
虽然这个僧人和他一样也是外来的,但史子眇起初没当回事,道人与僧人,井水不犯河水不就行了吗?
僧人同样在少华山上结庐隐居,而因为史子眇的关系,来往少华山求仙问道的人不可避免地注意到了僧人——而僧人也抓住了这一个大好机会,疯狂输出佛教的观点。说什么般若福德、修道云云。
史子眇听人说起过这些,他觉得这些和他师傅传下的道藏一般,都是些跟人谈论的道理……真要修道,还是要修自身。
也因此,最开始,史子眇并没有管这一位邻居……但没多久,这一位邻居就就变得不安分了——渐渐地,僧人的信众越来越多,亲近史子眇的人告诉他,僧人鼓励信众间的互助,还组织过富户赈济贫民——虽然史子眇觉得天下在被他养大的天子的治理下越来越好,他根本就没打算出山,但若真能这样,也挺好的。
可是,史子眇发现,僧人的茅庐逐渐变成了院落,先是土墙茅草,再是砖瓦房……等到史子眇最近一次见到时,那里已经有人在修建依托山体的庙了。
参与修建的都是僧人的信众,他们前来全凭自愿,在史子眇的好奇打听下,他知道了这些信众在农闲之时来此忙碌,而僧人只为他们提供将将吃饱的饭食——就连当初赈灾时候都没这么压榨人——要人做工是会给出额外的饭食的。
而这些信众之所以如此做,是为了僧人口中所谓的福报。
——为佛修庙,是在用身体力行来追求般若福德,怎么能奢求饭食钱财作为回报呢!心不诚,自难以追寻般若福德。
甚至于,史子眇还听说了,僧人还打算给佛修金身。僧人只来了一年多,但谈起金身,这些信众竟然都想捐献自家为数不多的钱财。
僧人说服信众的这一套说辞史子眇很熟悉。
这就是他师傅教给他的针对那些达官显贵的办法,只不过这一套他的师傅都是用在权贵富户身上,按照他师傅的说法,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眼下,在史子眇眼中,这个僧人却是在损不足以补有余。这是人之道,却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道。长此以往,这少华山,非但不再是清静之地,说不定还会因之满是污浊。
也因此,素来与人为善的史子眇决定不能放任下去了。
他决定找对方论道!
僧人早知道史子眇的名声,听到史子眇主动上门,忙不迭地答应了下来。
不过要求公开,不然僧人就不答应。
史子眇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冒着有权贵出现的风险答应了。
好消息是,论道之时并没有能认出他的官吏存在,坏消息是,全是僧人的人。
其中并无什么高官,多是贫寒的百姓,认为信仰着来自西方的佛会改变他们的福祉。
论道最后,史子眇认为自己赢了,但僧人靠着那些晦涩难懂的言论,却骗过了在场的信众,大言不惭地宣布了他的胜利。
僧人从来没打算同他以论道分胜负。
面对如此厚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