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1章 成功一半?其实是完全成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81章 成功一半?其实是完全成功 (第2/3页)

员直到坚持到危险距离了才脱离了攻击阵位,但是依然无法锁定。

    导研院的同志们面面相觑,这是怎么回事?

    型号总师拿起话筒:“再进入一次试试,如果还不行,就放弃迎头试验,改为进行下一项尾追攻击试验。”

    飞行员收到指令,又进行了一次,依然无法锁定。

    飞行员转为进行尾追攻击试验,导研院这边陷入了沉默。

    总师想了一会儿,一拍桌子:“我们算攻击距离的时候只考虑了相对运动的问题,但是忘记了考虑一件事——导引头性能。”

    这种顾头不顾腚的情况,在早期研发体系没有完全形成,也缺乏经验和理论的情况下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曾经咨询过高振东的某单位拿两根8mm钢缆替代一根16mm钢缆。

    总师此言一出,大家恍然大悟,算迎头攻击的时候过于乐观,只考虑到火箭发动机性能,却没想到红外头根本探测不到。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完全怪他们,实际上仿制“响尾蛇”的时候,理论是极度缺乏的,无非就是人家做成什么样,我们就做成什么样,为什么?不知道。

    在高振东前世,我们自己仿制是没有仿制成功的,是在老毛子照着AIM-9仿制成功K-13之后,我们才拿着K-13的资料仿制的雷电-2。

    缺理论,自然也就算不出来这个导引头对于迎头目标是没法锁定的,等到打靶才发现这个问题。

    其实他们也不用沮丧,花旗佬的导弹,它也没法全向攻击,是到了制冷锑化铟的第三代才解决这个问题的,就现在花旗佬那非制冷硫化铅头子,还不如他们的制冷硫化铅呢,中间差着一代。

    这里说的全向攻击,不是指己方飞机能攻击所有方向的敌人,而是指能从敌人的所有方向发起攻击。

    以硫化铅为探测器的一二代空空弹,可以说都没有全向攻击能力,哪怕上了制冷也是如此,迎头方向上,红外特征信号被机体遮蔽了,打不了。

    不过他们也不知道这回事啊,所以难免的,陷入了沮丧之中。

    他们很快抛开这种情绪,投入了尾追攻击的试验之中。

    科研哪儿有一帆风顺的,收拾心情,先把能做的做好,问题发现了,想办法解决就是。

    没多久,试验战斗机已经进入了尾追攻击航线。

    迎头攻击之后,靶机和试验机都要调整航向,靶机要把自己的航向反过来,而攻击机需要重新进入攻击航线。

    靶机掉头的原因是,保持攻击机背向太阳,现在不是试验太阳干扰角的时候。

    “进入尾追攻击航线。”

    “导引头发现目标。”

    “导引头锁定,锁定距离6.1km。”

    在经历了迎头攻击的打击之后,大家已经意识到原本计算的攻击距离太过乐观。

    所以这个锁定距离虽然比理论计算的要近一些,但是依然让大家精神一振,6.1km,这个成绩应该还可以吧?

    他们根本想不到,这个成绩岂止可以,是很优秀了,老毛子在60年仿制成功的K-13,尾追攻击距离3.5km。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