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国子监会考 (第2/3页)
端离开京城许久,对欧藏华的办事风格不熟悉,便询问道:“为何这般说?”
曹毓神色一囧,想到这些天与刘端相处愉快,还教了自己不少东西,而欧藏华也不是小肚鸡肠之人,便笑着说道:“欧大人行事,总带着那么一股子‘未雨绸缪,无事亦要敲边鼓’的劲儿,恰是这种独特的行事风格,才让鸿胪寺愈发繁荣,财富充盈。”
“原来如此.”刘端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心中暗自庆幸,看来这位年轻的上司颇为平易近人,这无疑是件令人愉悦的好事。
之后与达延汗的谈判进行的很顺利,最终在十一月份签好协议,刘端、曹毓从土默川拖走了价值一百二十万两白银的物资,冒着风雪返回了大明。
跟他们一同返回的还有一支蒙古骑兵,他们的任务除了护送之外,便是前往宣德卫交易食物,让整个部族能够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季。
十一月的京城,没有春天的嫩绿、夏天的热烈和秋天的斑斓,但却有着一种深藏不露的美,它们隐藏在枯黄的草地上、萧瑟的树林里,还有国子监大院之中。
一千道题,一个时辰,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算术、风俗历法等多个方面,即便是大明最高学府的学子们,第一次面对这种考试也有不少人抓耳挠腮。
欧藏华和鲁铎坐在上方,两人中间的桌上各自摆放着一杯茶。
不过鲁铎却没心思喝,他手里同样拿着一份考卷在看:
何为七政?
这是天文,倒也不难,属于常识题,也就是璟玉所说的送分题。
黄钟宫与大吕宫有何区别?
鲁铎微微一愣,他记得这是音律题,但他对音律研究不多,却也没什么印象了。
《史记》‘江南豫章长沙’指的是如今何处?
指的是湖广、江西一带。
鲁铎脑子里迅速有了答案,接着又迟疑,这题到底算历史还是算地理?
老鲁越审视这场考试,越发觉其妙趣横生。它与传统的科举考试大相径庭,更像是在衡量一个人见识的广博程度,而非探究其深度。对于那些只读圣贤书、缺乏变通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福音。
然而,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考试方式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