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八十五章:应天府保卫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四百八十五章:应天府保卫战 (第1/3页)

    众所周知,大明王朝是两京制,应天府便是留都。

    但两京制度不是大明首创,它是集大成者。

    最开始搞这套的是商朝,商人在偃师建立陪都,用于监视夏朝,后来迁都郑州,形成东西两京的格局。

    之后便是东汉时期,分别是东汉首都·东京洛阳、西汉旧都·西京长安。

    隋朝时期,隋文帝定都长安并且营建大兴城,那会儿还没有明确建立两京制。

    但好大儿隋炀帝即位后,便营建迁都洛阳,自此有了洛阳东都、长安西都。

    北宋把位于大运河枢纽的开封府当作首都,并称其为东京,称洛阳为西京,合为两京。

    而大明能把首都定在顺天府,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却是被嘲讽为大明战神的明英宗朱祁镇。

    太宗皇帝在迁都顺天府之后的第三年病逝于北征的路上,之后上位的仁宗皇帝是准备重新把首都迁回应天府的,然后将顺天府改为‘行在’。

    因为当时的顺天府各种配套设施都没有,漕运不堪重负,民力维系更是艰难,因此条件很是艰苦。

    可惜仁宗仅在位十个月便驾崩了,迁回应天府的计划也就这么搁置下来。

    随后上位的宣宗即位后不赞成迁都,但维持了仁宗的一些做法,仍然将顺天府称为“行在”,而将应天府称为“京师”。

    宣宗没有继承老爹的遗志,恐怕与他在应天府的遭遇有一定关系。

    当时的太子基被仁宗派往应天府监国,也就是这段时间,应天频繁的地震给太子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通过史料统计,从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应天府地震三十五次,顺天府地震五次。

    这特么跟坐在有什么区别?

    六边形战士也是人啊!

    等到英宗皇帝即位时,顺天府的各种配套设施逐渐完善,他便在制度上明确了两京关系,再次将顺天府设定为首都,应天府作为留都。

    从那时起,两京制成为了固定的制度,并延续至大明灭亡。

    由于皇帝不在应天府,所以这边也没有内阁,而是以应天府守备、协同守备、守备太监和参赞机务等四个官职,组成了一个领导集团,名叫“应天府守备厅会议”,负责管理应天府以及南直隶的各类事务。

    渐渐的,应天府也就成了大明朝有名的敬老院。

    就比如现在:

    兵部尚书陶琰,七十岁。

    吏部尚书林瀚,八十五岁。

    工部尚书陈清,八十一岁。

    刑部尚书孙需,六十来岁。

    户部尚书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