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3/3页)
挡箭牌角色,李渊得以乘虚入关,夺取长安。
入长安后,他推戴代王杨侑为帝,倡言“废昏立明”,扛着拥隋的旗号,欲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达到代隋之目的,将“弑逆”的罪名留给他人,而把自己竭力塑造成“应天顺人”的新主形象,比当时争相过早称帝的群雄明显高出一筹。
李渊入据长安后,曾“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用政治招抚手段达到了不战而胜、拓土徕民的目的。在此后征服群雄、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他也多采用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
当时关东的李密和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杀得难解难分,李渊便对他们采取坐观虎斗、以敌制敌的策略,专力对付西北群雄。在西北战场,他采取各个歼灭、先急后缓的战略,派李世民先消灭对长安威胁较大的薛仁杲;在刘武周南犯时,又“悉发关中兵”,派李世民击灭之。在解除了西北的后顾之忧后,李渊才派李世民东出攻打王世充,夺占洛阳。
为平定南方的萧铣,李渊早在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做水战准备,因准备充分,用人得当,指挥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后李渊又平定了刘黑闼和辅公祏,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李渊在战略上运筹周密,决策正确,用得其人,是取得这些作战胜利、从而统一全国的首要条件。另外,李渊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众人之智为智,合众人之长为长,从而作出正确决策。如在南下攻霍邑途中,传来突厥联合刘武周进犯太原的消息,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然后择善而从,决定继续南下。大军受阻河东,众将或言先克河东,然后西进;或言避开河东,直取长安。李渊吸取了两种意见的合理部分,留部分军队围河东,自引军西趋长安,后来的情况证明此乃极为明智之举。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沉谋多算,善于决断,是个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旧史书把大唐创业之功多归于李世民,将李渊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代明主唐太宗的糊涂事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主,他开科举,行均田,设租庸调制;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相直臣;北平突厥,南定六诏,东交渤海,西结吐蕃,一统天下;对外则加强和东瀛(今日本)、天竺(今印度)和大食(今阿拉伯地区)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长安成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终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毛主席在《沁园春》一词中将他与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成吉思汗并举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
但是,当唐太宗进入晚年时却逐渐骄傲自满起来,不再虚心纳谏,做出了不少糊涂愚蠢的事情。他在过了多年安逸享乐的生活后,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为了更好地享受,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宫室,还把已故大臣武士镬的十四岁的女儿选为才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这就是后来的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