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西江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二章 《西江月》 (第3/3页)

敌视”,秦桧曾经在金国关押,倾向于与金国和谈,走和平路线,而张孝祥与后来居上的辛弃疾倾向于主战,收复失土恢复原有疆域,为岳飞鸣冤而遭到主和派的打压,秦桧逝世,宋高宗让位给宋孝宗等重大政治事件后,主战派在政治上的表现方能充分呈现出来,才华横溢的张孝祥才迎来建功立业的机会。这首《西江月》是朝廷上主和派占上风,作者备受打压时处逆境下的作品,不过豪放的张孝祥遭到风阻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是“明日风回更好”,尽管当前不顺风时,风餐露宿又何妨,传达了作者的豁达之心,犹如作者所言“准拟岳阳楼上”,坚信明天能在岳阳楼上欣赏美丽的湖景,寓意自己可以度过不顺风的处境,迎接风回之日后再度前行。在遭遇风浪时还能保持阔达的胸襟是豪放派词人的底色,北宋词人苏轼与一群好友外游时,突遇狂风暴雨后皆沦为落汤鸡,同行之人皆觉得狼狈,而惟有苏轼不觉得,还能保持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南宋词人张孝祥亦是如此,被大风阻挡前进之路时,不对遇风时的险境正面描写,而侧重描写风浪平息后的遐想,进而传递今宵露宿何妨的豁达心绪,风平浪静后准拟岳阳楼的期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西江月》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期的作品,从其题目中可以看出,此词描写的是他夜晚在黄沙道中看到的田园景色,表达出作者闲居时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田间风光的热爱。词中黄沙道是当时的官道,相当于今日的国道,辛弃疾有关此官道的宋词有好多首,其中以这首《西江月》最为经典。夜行黄沙道,在古代没有路灯的情形下,想必定是月光很亮,词的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也恰好直接表明,作者在月色很美的情形下看到的田园风光。这首词的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半夜时分,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鹊儿,清风徐来,蝉在鸣叫,描写的明月、清风、鹊儿和鸣蝉是极其平常的自然景象,经过作者的巧妙组合,将月色下的自然风光描绘的令人心神驰往。接下来作者的目光将空中景象转移到田野,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经历过稼穑的读者想必对“稻花香”与“蛙声”不陌生,用稻花香描述田里的稻谷,自是一片即将丰收的景象,蛙声一片意味着田间的害虫相对较少,害虫少了,劳动人民自然将迎来丰收,作者在词中先说丰年,不采用描写农民的喜悦之情,而用田间常有的“蛙声一片”做衬托,可谓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笔。

    这首词“先晴后雨”,想必是作者夜行黄沙道时,先是星空明朗然后再遭遇淅沥小雨,故词词的下阕笔锋一转,从晴景转到雨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透过漂浮的云层可以时隐时现的星光,山前下起了淅沥的小雨,这样的突发状况下,作者需要急急忙忙的躲避下雨,于是写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往日里土地庙附近树林边的茅屋小店一时没察觉到,却在路过溪桥转角处突然出现在眼前,表现作者入迷田间风光后,对已经熟透的黄沙大道竟然暂时遗忘了茅店所在之处,不过又在路转时看到茅店,恰到好处之时可避雨。作者这首词描写的内容是非常平常的小事,对于惯于用典的辛弃疾来说,这首词的语言颇为简朴,描写的景象也安排的自然流畅,看似非常平淡的一首词,却蕴藏了作者潜心的构思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也呈现出他热爱田园风光的淳厚感情。我们所熟悉辛弃疾的诗词中,多反映他力主抗击北方敌人收复故土的宏志,但是这样的主张并未有效布施,反而遭到政治的排挤和打压,郁闷的辛弃疾也只好闲居在江西上饶带湖,这里的田园风光自是辛弃疾消遣“郁郁不得志”的最佳归处,也就是在此背景下,我们可品味到辛弃疾豪迈之外的别样柔情。

    这几首《西江月》词中,论境界,应是辛弃疾的词为最佳,他的这首浅显易懂,语音自然流畅近乎白话文,是退去俗藻,洗尽铅华后的浑然天成之笔,论气象,应是张孝祥的《西江月》最佳,同是白话文形式的描写,所呈现的词人气度和精神层面略胜一筹,朱敦儒的这首《西江月》或许适合暮年之人品鉴,透露着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后珍惜余生的心绪。以“西江月”的宋词远不止以上三首,将同词牌名下的作品进行对比的评说也很多,单单以上面的三首为例,张孝祥和辛弃疾的词更值得欣赏,张孝祥的词在描写湖光山色方面独树一帜,辛弃疾在描写田园风光上面匠心独运。另外北宋才子苏轼和明代才子杨慎,皆有以“西江月”为题的词作,也是值得欣赏的佳作,年龄阶段,阅历体验以及所处的境遇皆会影响品鉴词作的感受力,多对比词作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境界气象,自会有增益自己鉴赏诗词的水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