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八章《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八章《鱼》 (第2/3页)

动,在北宋时期,捕鱼无疑是底层百姓很重要的谋生手段,这时期的名臣范仲淹看到渔民搭小舟在风雨里捕鱼,深感老百姓的不易,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颇有寓意的诗《江上渔者》,表达出他对底层百姓艰辛生活的同情。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此五言绝句是范仲淹主政苏州时所作,他在治理水患视察河道时,目睹江面上有出没的渔船,在风急浪高的江河中飘荡充满危险,深刻的理解渔民生活的艰辛,颇有感慨,于是赋诗记录下来。这首诗大意简单明了,就是江岸上的往来富裕人家,都很喜欢鲈鱼的美味,你看那渔民乘着一叶扁舟,在大风大浪中出没,也即渔民为了打捞富裕人家爱吃的鲈鱼,冒着风险在风雨里捕鱼。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难懂的词语,更没有无病呻吟式的抒发内心情感,以平常的表达方式,表达出人们司空见惯的场景,但是却蕴含了作者理解百姓艰辛的思想感情。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朝的名臣,谥号文正,故有范文正公之称,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浓厚的一笔,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建树,还是一位敢做敢为的革新派人物,他的诗词不多却多是佳作,犹如这首简短的五言绝句《江上渔者》,它充分表达出范仲淹的高尚情操,作为士大夫,深刻理解民生疾苦,通过平常的简练语言表达出他对底层百姓艰辛生活的同情。

    语言质朴、形象生动的这首五言绝句,和唐代诗人李绅《悯农》表达的思想情感有相似性,然而李绅在发迹后,忘记了他创作《悯农》的初心。李绅在低位时,对底层老百姓颇有同情心,故能写出深刻同情农民的《悯农》诗两首,然而在屁股决定脑袋的社会法则里,人一旦攀登高位容易背离初心,当李绅厕身朝廷高位张权后,生活逐渐豪奢起来,花天酒地并耗费巨大,让同时代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朋友们对他嗤之以鼻,“李绅“式的现象在历史上轮番上演,并不足为奇,但是范文正公是个难得的典范,终生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克勤克俭。历史也有诡异的一面,李绅失势后的结局并不是很好,前半生在官途上压抑的不得志,得志手握大权后,性情大转变,慢慢褪变为滥发淫威的无情无义之人,死后被定性为”酷吏“,遭到了清算,被褫夺爵位并祸及子孙,而如范仲淹一直是后世为人臣的典范,并且遗有家风惠及子孙八百余年。

    与《江上渔者》有类似境界的,还有宋代诗人张俞创作的五言绝句《蚕妇》,诗中主人翁从“渔者“转变成”蚕妇”,张俞的这首诗,不仅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还充分揭露了“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劳而不得”的社会现象。十多岁的时候,老家农村有那么一年,原本农田种植棉花好好的,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消息,全村一窝蜂的兴起了养蚕,原本摘棉花的农活,遂变成了摘蚕叶,把蚕养大吐丝结茧后,再收集起来送至遥远的集市卖。依稀记得是一天的大清早,在爷爷的催促下,将装满袋的蚕茧挂在单车尾座上,跟着同村的人一起送去卖,收蚕茧的商家比较远,大清早送过去,几个月的劳动付出价值不到一千元,而且大中午回来时全身汗流浃背的,因能对《蚕妇》的前两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有所理解。“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这个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正如范仲淹所见到的一样,在大风大浪的江面上捕鱼的人,都是捕鱼卖给富裕人家的,自己辛辛苦苦冒着生命危险捕回来的鲈鱼,却无法享受它的美味,正如《蚕妇》里的养蚕人辛苦养蚕织成的绫罗绸缎,却不见穿在自己身上。小时候,在乡下钓鱼钓虾,为了补贴家用忍痛割爱,又大又好的鱼虾拿去镇上卖掉换取微博的收入,自己只能留用一些小鱼细虾。前些年,曾有一些新闻报道为农民工发声,报道称农民工在城里日复一日的辛勤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