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5章 勤劳匪懈,完粹淳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45章 勤劳匪懈,完粹淳庞 (第2/3页)

 但马自强这话,朱翊钧自然想过。

    不然他也不会先问马自强有没有礼法上的支持了。

    朱翊钧略微露出一丝不耐烦:“各司其职嘛。”

    “大宗伯不妨先告诉朕,礼制上有没有妨碍?”

    礼制的事情,其实随便找个中书舍人,都能翻出一大堆成例来。

    但方案归方案,更重要的反而是马自强跟礼部的态度——朱翊钧现在要的就是一个态度。

    马自强见皇帝脸上已然露出一丝不耐,情知需要决断了。

    他将京营的沿革、兵部的人事、皇帝方才的言语,迅速从脑海中过了一遍。

    片刻后。

    马自强咬了咬牙,下拜道:“陛下,此事自有成例。”

    “国朝之初,多有武臣兼领中枢文职,参决国家大政。”

    “汤和、邓愈便兼为御史大夫,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更是共议军国重事,总中书省、御史台。”

    “若说彼类皆是特例,那还有洪武三年旧制,诸臣封爵时均加参军国事、同知军国事、同参军国事等号。”

    “此为,祖宗成法。”

    马自强说完,吐出一口浊气,在寒冷的冬日,醒目至极。

    朱翊钧欣慰地看向马自强,露出笑容。

    他将马自强肩上还未化去的雪花掸开,将人扶起,激赞道:“大宗伯果是饱学之士,礼制成法,全然包囊在胸。”

    “既然如此,那便以朵颜卫之议,加京营总督‘参知军事’,列席廷议如何?”

    马自强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自己决定是对是错。

    只胡乱应了一通。

    朱翊钧颔首:“那朕稍后知会吏部温卿,让他去礼部寻大宗伯,二卿且看看,如何上奏此事合宜?”

    马自强迟疑片刻,还是躬身一拜,应了下来。

    涉及到官身礼制的变动,礼、吏二部出面是必须的。

    但皇帝却决口不提兵部,显然是已经打定主意撇开兵部定下此事。

    土木之后,历代皇帝与兵部争夺京营,可谓旷日持久。

    但以定制的形式,让武臣入廷议参知军事,可还从未有过。

    小皇帝的手,伸得越来越长了啊!

    马自强一边想着,一边在内臣的引领下,告退离去。

    一旁的中书舍人郑宗学看着离去的礼部尚书,以及怔怔出神皇帝,默默停下了笔。

    将手放到嘴边,轻轻哈了一口气。

    小动作还未做完,便听到皇帝的声音。

    “郑卿,你觉得这位大宗伯如何?”

    郑宗学迎上皇帝的目光,见皇帝出神远望,他也顺着皇帝的目光看去。

    他看着马自强离去的背影,沉吟片刻,开口道:“完粹淳庞。”

    朱翊钧哑然。

    越想越是好笑,忍不住摇头重复道:“完粹淳庞,实然矣。”

    说罢,他再度看了一眼马自强,转身进了安民厂大门。

    ……

    奏对只是插曲,视阅还是要继续。

    甚至说,王崇古既然有意对朵颜三卫动兵,那么更要好好看看自己的家底。

    不检查一番武器装备,看看到了什么世代,怎么放心轻启战端?

    朱翊钧抚摸着身下钢铁巨物,开口问道:“如今兵仗局年产火器多少?”

    兵仗局掌印太监连忙回话:“回禀陛下,并无定额。”

    “嘉靖时,本局三年一次成造,用银二万四千两,出产火器数量以种类造价不同而有所出入。”

    “嘉靖四十二年,拨银减为一万六千两,三年一造,改为五年题准每年修造换给。”

    “隆庆三年减为八千三百两。”

    朱翊钧闻言,不由皱眉。

    按理来说,只要战事不停,军工产量只有涨的份。

    怎么产量还一直萎缩了?

    见皇帝神情有所不悦,一旁的张宏不动声色解释道:“陛下,除了兵仗局以外,军器局亦有火器制造。”

    “且军器局有兵部大使提管,营厂工部主事协管,六科给事中阅试,户部也时有划拨银两。”

    “其产出颇多,火药每年数万斤,连珠炮铅弹等二十万余枚,鸟铳一万二千杆。”

    “渐渐,兵仗局便缓产了。”

    朱翊钧闻言,这才恍然。

    说白了还是兵仗局是内廷全资的,外臣进不来,业务不透明,哪怕兵部有产量,也不想下单在兵仗局。

    产量一股脑都干内外合资的军器局去了。

    不过……这倒是正合他意!

    他本来打算让兵仗局分处一部分业务搞科研的。

    如今这样的话,正好整个局转型。

    军器局在外制造,兵仗局在内研发。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将此事抛出,而是伸手招来工匠——方才一会的功夫,朱翊钧让魏忠德叫的大工匠,已然是等候在旁。

    魏忠德朝几名工匠恶狠狠瞪了一眼,嘴唇翕动,似乎是让工匠把皇帝伺候好了之类。

    “且与朕……”

    说到一半,朱翊钧才想起对面是工匠,将满口之乎者也又咽了下去,改口道:“现在火器制造,最紧要的地方是什么?”

    几名工匠对视一眼。

    而后推出了一名皮肤黝黑,个子矮小的工匠出来答话:“陛下,无论铳、炮,皆药以推弹,铳以管弹,则弹出铳管之际,必铳身毫无罅漏,毫无偏曲,而药始不旁泄,弹始无阻碍也……”

    额,朕跟你说大白话,你反倒满口之乎者也是吧?

    明朝的匠籍,水平上下差距很大。

    大多是一辈子搞百工,说话简单粗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