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见微知著,浑身解数 (第2/3页)
来养马的。
草场或许不如耕地有价值,但其出发点本来就是从兵事上考虑,没考虑利润——在游牧民族手上吃了这么多亏,养马这种事,哪里是计较利润的时候?
可惜,在某些人看来,饿的是马,吃饱的是人,前者哪有后者重要。
若是届时马匹瘦弱不堪,致使边军在骑战上吃了亏……那就是边军自己的问题了,不善作战嘛。
中枢的所有让利的善政都是如此。
所以大明朝的养老院,都设计得极其简陋;所以赈灾的时候,不少地方官会掺杂粗糠,将赈济粮做的不那么好下咽。
但凡有利可图,总有人图之。
“陛下,草场之弊远不止侵占。”揭发此事的张孟通,再度开口,似乎要表明他做的准备,还不止于此,“自嘉靖四十三年之后,草场缺额日益甚大,每年兵部有所需时,户部便令县衙组织商户,与草场交易。”
“户兵两部以往数年都在二月十一日,下令采购新的草料,如今渐渐拖到了四月,乃至五月才下令。”
“四五月乃夏季,多雨,草料容易受潮腐烂,价格也会上涨,偏偏秋季防备紧急,各个草场空虚,丝毫不敢拖延,只能任由商贩加价。”
“其中差价之巨,尽是国帑之失……”
张孟通正在痛陈时弊,话还未说完。
突然间,走在前头的王锡爵挥了挥衣袖,直接打断了他的言语:“好了,稍后太仆寺、苑马寺、户部草场郎中的人来再说。”
有些事还不明朗的时候,是不方便打破砂锅问到底的。
和尚道士、老爷员外,乃至内臣勋贵们,命都贱,不值一提,死了也就死了。
但如今涉及到六部衙门,文臣同僚,那就得慎之又慎。
张孟通见这位吏部尚书发话打断,皇帝也并无反驳的意思,他只好老老实实闭嘴,见好就收。
他自然明白王锡爵的顾虑。
侵占草场的各方中,除了户部、兵部的官老爷们,不乏京营各卫的副官参将们。
什么金吾左右卫、燕山左右卫、神枢营城守营,乃至皇帝身后跟着的一千余神机营兵丁,有没有分润一二都还难说。
闹不准就给皇帝两刀呢?
大头兵可不管这些,当初嘉靖癸丑科状元陈谨在家守孝,大头兵上门索要粮饷,陈状元自恃身份不给,顺手就被大头兵两刀砍死了。
其他的什么争道的大头兵打死钦差啊,百户官偷拿宗藩钱财,顺手打死藩王啊,比比皆是。
这些中枢大员这时候镇之以静,说明足够清醒。
清醒好啊,若非这些中枢大员有些本事,他也不敢押宝在新政身上,毅然揭发侵占草场之事。
“张卿,朕记得你是盐政衙门升迁到宛平的?”
正想着事情的功夫,张孟通突然听得皇帝问话。
他连忙收摄心神,也不管皇帝是不是转移话题,只是恭谨应道:“陛下圣心囊括乾坤!”
“臣是山东举监出身,出任济宁州吏目,万历二年以考成升迁,掌登州港事。”
“万历四年因港口建成,以海运论功,调为时任盐政都转运使的余公跟前听用。”
“去年十一月,以盐政论功,升至宛平县。”
大明朝的官场环境,在万历元年前后,发生了极大改变。
在升迁上,也有了新的钻营方向。
以前讲究一个“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大家襄赞要和衷,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之后就变成了“激流勇进到三公,须显奇功,且说精忠。力持新政逞英雄,不谥文襄,便谥文忠。”
所以,在海港建设有苦劳,盐政衙门有功劳的张孟通,可谓是每一步都走得健步如飞。
朱翊钧点了点头,随口问道:“盐政改制已经七年了,以卿观之,功效如何?”
盐政总督殷士儋固然每年都会入京汇报,但经常做皇帝的人都知道,从不同角度了解地方情况的机会,有多么珍贵。
这话问出口,王锡爵也转头朝张孟通看了过来——他那位同科余有丁,便是以盐政推功,升山东巡抚。
张孟通见众人都朝他看来,不由顿了顿。
思索再三,还是决定不偏不倚地对盐政改制进行简短的总述:“陛下,以臣观之,盐政改制,可谓按部就班,颇有成效。”
“两淮、两浙、山东的行盐,由盐政衙门统一管辖之后,纠捕私盐、南盐北运、平抑盐价等,皆是卓有成效。”
“盐税逐年递增,而百姓不加负担,尤其通海运之后,蓟州、辽东等地,盐价大幅降低,百姓皆以为善政。”
皇帝跟群臣都静静听着。
心中多少也明白其中有些吹捧的成分,若说是统一调度后,税好收了,私盐好打击了,这或许是真的。
但要说抑制盐价,估计也就是某地某时,稍微低了些许而已,毕竟总产量又没拉上去多少。
等张孟通说完,朱翊钧才追问起关切的问题:“盐引呢?”
盐引的名声已经被勋贵、宗室、朝官搞臭了。
想要重建信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七年过去,殷士儋年年都说遥遥在望,具体如何,朱翊钧也有些拿不准。
张孟通小心翼翼观察着皇帝的神色,缓缓开口道:“陛下,盐引发行之初,确实不为盐商所信,如今已经大为好转。”
“万历二年,户部印发了第一批盐引,数目与两淮、山东盐仓所持盐数之七成相持平,即便如此,一干盐商仍旧生怕户部滥发,亦或者盐政衙门私自印售,纷纷踌躇不前,畏葸观望。”
“好在这四五年里,户部持守正道,期间并未滥发滥用,殷总督三令五申之下,亦没有一份盐引落空而不能兑。”
“再加上有王阁老、许侍郎的族人暗中帮衬勾兑,如今的盐引在盐商中逐渐有了些信用。”
“尤其去年正旦,户部将第一期盐引同步或兑换或回收,并且印发第二期盐引,盐商们极为踊跃,可谓争先恐后。”
这些话都是实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