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5章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195章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第1/3页)

    “让王崇古表态,是看在朕跟王崇古七年情谊的份上,可不是朕有求于他,不管他愿不愿意挑这个头,朕都要对兵部有所动作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也不可能再留给石茂华了。”朱翊钧一边说着,一边示意左右给王锡爵、汪宗伊赐座。

    皇帝一行人巡过文安霸州文安县后,就要往回走了。

    三百里的距离,已经足够远了,再往前的大城县这些地方,看不看也差不多——而涿州、蓟州这些地方,有留学的风险,还是别太轻佻为好。

    于是,在离京二十余日之后,皇帝一行人经由安信、王庆坨,从武清杨村驿坐上了去往通州香河县的龙船。

    到了香河县后,便顺着通州,一路巡回京城。

    而上船半日后,许是皇帝歇息足了,便将吏部尚书王锡爵、礼部尚书汪宗伊叫到房间,开起了小会。

    “陛下,此事石尚书还未必牵涉其中,现在商讨要罢黜石尚书,是否有些为时过早。”汪宗伊思索片刻,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自南郊祭天之后,皇帝愈发强势,如今事情还没个定论,就已经决定要罢黜兵部尚书石茂华了。

    汪宗伊并不介意皇帝对九卿大员予取予夺,这是皇帝的威福。

    但,最好还是不要道义有亏。

    王锡爵屁股挨着矮墩,坐在汪宗伊的对面,紧随其后地插话道:“臣倒是以为大宗伯此言差矣,石茂华即便并未牵扯其中,也少不得一个失察之罪,勒其闲住,并无不妥。”

    汪宗伊闻言,心中并不赞同。

    失察是个筐,谁都可以往里装,要这么论起来,石茂华上面的王崇古是不是也失察,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是不是也失察?

    但他也知道皇帝的意思,王锡爵又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没必要再开口争论了——失察之罪,至少面上说得过去,勉强够用了。

    朱翊钧批阅着京城传来的奏疏,一本一本打开又合上。

    听得两名大员一时没了言语,他才头也不抬回道:“哪怕是以其老病,石茂华也该致仕了,此事不必多议,还是说一说兵部尚书的人选罢。”

    明廷的军事权,是一分为二的。

    其一曰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其二曰兵部,有调兵之权而无统兵之权。

    国朝之初,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往往还能压兵部一头——洪武年间的大都督李文忠,永乐到洪熙年间的张辅,都是跟皇帝一起打过天下的,打天下的一代勋贵,自然不是兵部能压制的。

    但一场土木堡之变,形势陡然逆转,兵部一举驾凌在了五军都督府头上。

    总览了一应兵部原有的,以及五军都督府本来的职权。

    军事决策、作战方略、军械制造、武将升迁、征调部队、国家防务……等等等等。

    哪怕起初最忌讳的统兵之权,亦可由一干总督、提督、总制、总理、经略、巡抚加兵部官衔而辖之。

    兵部之势大,单看从嘉靖年间一直绵延至今,围绕京营的争夺,就可见一斑——顾寰数度执掌京营、又数度被罢免,就是绝佳的缩影。

    也正因为兵部百年来越发势大,朱翊钧自登基以后,从来没有用什么激烈的方式干涉。

    而是从京营下手,着眼九边督抚,蚕食至今。

    本来打算等上一两年熬死了尚书石茂华、侍郎罗凤翔等人,再顺理成章将其捏在手中。

    但如今既然找到了借题发挥的口子,也就顺势为之了。

    所以,无论王崇古接不接,无论石茂华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回京之后,总归要借着这个由头发难了。

    正旦阅兵,岂不是插手兵部的绝好配菜?

    届时,大明朝六十万兵丁的军权真真切切握在手中,才有底气宰割山河,才有威势生杀予夺,才资格比肩太祖太宗。

    王锡爵不知道皇帝又在幻想,只听皇帝说到铨选兵部尚书,自觉应该率先题请。

    他思索片刻,开口道:“启禀陛下,广东巡抚凌云翼如何?”

    凌云翼在广东是立了功的。

    万历四年十一月,领十万大军,平定造反的瑶民,并取平定罗旁山瑶民之意,增设罗定州,直隶广东。

    这种改土归流、稳固疆域的大功,升任兵部堂官,可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至于凌云翼是太仓同乡这种事……举贤不避乡党嘛。

    皇帝还未答话,一旁的礼部尚书汪宗伊却是率先摇了摇头:“不妥,凌云翼此人在广东杀戮过甚,有暴戾恣睢之名。”

    这或许怪不得凌云翼,毕竟当初“瑶民举事,杀官掠地,广东十府残破者六”,如此声势浩大,凌云翼狠下杀手即时扑灭,反而彰显其人的才能。

    但为官之道,很多时候不是单单只讲对错。

    凌云翼既然背上了暴戾恣睢的名声,那么其人一旦入主兵部,便必然少不得士林非议,科道搅扰,甚至一顶不利于团结少民的帽子,也要扣上来。

    能少一事,又何必自寻烦恼。

    王锡爵欲言又止。

    他有心给凌云翼说句公道话,想了想,还是叹息一声,不再言语。

    批阅奏疏的朱翊钧将手边最后一本奏疏批完,顺手放到桌案旁边。

    他抬头扫了一眼两人,目光落在汪宗伊身上,开口问道:“大宗伯可有合适的人选?”

    按理来说,这种事本应吏部拿出人选,而后放上廷议商讨时,才有礼部说话的空间。

    但九卿之位事关重大,自然要私下先达成共识,否则廷议上不能全票通过,就显得这一届廷臣班子不够和谐了。

    汪宗伊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陛下,臣以为福建巡抚栗在庭合适。”

    栗在庭从布政使升任巡抚,乃是以镇压兵变推功。

    三年前,巡抚福建都御史吴善言嫌兵丁军饷太多,便上奏削减三分之一的军饷。

    这边中枢还没收到奏疏,福建就已经引起了一轮哗变——营兵马文英、刘廷用等人,领了兵戈齐备的数千人聚啸督抚衙门,向吴善言上诉军饷之事。

    对此,吴善言懒得解释,也不等中枢的批复,自作主张告诉大头兵们“减饷之事已定,不愿当兵的听其回家务农。”

    结果是显而易见地。

    数千人涌入巡抚衙门,衙门大堂直接被砸烂,巡抚吴善言遁逃失败,被抓起来一通好打,奄奄一息。

    若非隔壁布政司衙门的栗在庭闻讯赶来,临机决断,安抚妥当,这位吴巡抚再晚一步送医就没命了,届时数千涉事的兵丁杀害巡抚,不想反恐怕也得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