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二章 你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二章 你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第2/3页)

然后县试、府试、院试一路过关斩将。

    名士大儒们再三扬名的俊才,三试考官居然不录取他们,是学识平庸不识才?还是嫉能妒才打压人才?

    任何一顶帽子,三试考官都扛不住,只能任由名士大儒们兴风作浪。

    关键是乡试。

    乡试一是考官由礼部选派翰林词臣下来主持,他们本身就是名士大儒,不吃你以前那一套。

    二是名额极其金贵。

    比如南直隶的南闱,每县两三百诸生,大概是十选一,选出三十位生员获得乡试资格。南闱合计有三千多名入考生员,选取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位举人,平均三十位生员出一位举人。

    算算这比例有多低,名额多金贵。

    所以名士大儒兴风作浪在乡试不管用,必须朝堂上的好友们出面。

    暗地里大家坐下来好好协商,这一科伱们这一脉人丁兴旺,可以多录几位,下一科就该补给我们了。

    要是不讲规矩,那大家都没得玩了。

    这时考官们有话说了,你们把名额定下来,好处都分了,我们呢?

    我们在京师清苦了好几年,终于盼到有外放的机会,准备把前几年的亏空好好补一补,你们总不能让我白欢喜一场吗?

    当然不会亏待这些功臣考官们。

    回报的方法有很多。

    一是拜房师、座师,中试的举人给阅卷的考官送上一份拜师礼,感谢他有慧眼,在数千试卷中把自己那份给圈点出来。

    二是出文集。乡试考官们都是有些才华的,平日里都有写些文章诗词。

    当地缙绅仰慕才华,主动请求给考官整理文章诗词,再把他们的上疏也一并整理出来,编成文集,请数位名士做序,然后刊印发行。

    即得名。

    你看这位考官的诗词文章写得多好,诸位名士大儒都交口称赞。

    你再看这位考官的上疏写得多好,忧国忧民,真是好官啊。还得利。

    负责集文刊印的缙绅会说,这文集实在是卖得太好了,本地几家书院在买,各县的生员诸生们也在买,以为典范楷模。

    书卖得好,自然这润笔费就给得高了。

    考官们两袖清风来主考,满袖金风而归。

    用这个考验乡试考官,哪位考官经得起这样的考验?

    李梁安在公诉文书里,详细地把这些腌臜事一一揭示出来。

    主考官甲收了二十五位门生孝敬,出了三本销量火爆的文集。

    同考官丙收了十位门生孝敬,出了一本销量不温不火的文集。

    但他的字写得好,隆庆元年来南京主持南闱时,上百家东南乡绅们,请他为商铺、桥、祠堂、学堂题字,以彰文采。

    这个可是真正的润笔费,非常地润啊!

    此外还有考试完后,秦淮河连开数日文会,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

    主考官乙回京时,多了一位小妾,是秦淮河一位花魁,与乙先生以文会友,情投意合,于是同与文会的众人,有感两人情比金坚,便凑钱赎出花魁,成就一段佳话。

    如此风雅之事,在场的人恨不得一天来一次。

    可是在李梁安的公诉文书,毫不客气地揭露,那次赎花魁属于主考官乙临时加价,当时主持这次南闱的名士大儒们非常生气。

    谈好的价钱,临时加价,太没公德心了!

    要是人人都这样,以后大家还能不能一起愉快地为国抡才?

    主考官乙偏偏坚持不让,非要说出了趟公差,突然觉得身边无人,晚上寂寞难耐,彻夜难眠,这签字的手,拿不住笔了。

    玛德,起色心就是起色心,用得着说这么文雅吗?

    此外大家都知道,你的老恩主徐阶致仕了,现在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觉得前途未明,抓住机会想多捞一票是一票。

    可是乡试正式中试举人名单,需要主考官乙签字用印,报到礼部才能正式生效。九十九跪都过来了,实在不能在最后一哆嗦上卡住。

    地方大佬们商议一番,只能同意凑钱赎人的新要求,但是相应地在刊印文集的润笔费上减少了一部分。

    凭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