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2章 满堂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52章 满堂彩 (第2/3页)

   有一次宋单单才刚生了孩子,家里正是缺钱的时候,他照样哔哔,结果丢了工作,才刚生完孩子一个月的宋单单,为了生计,只好下地亲自演出走穴。

    “我不能看着别人试图踩着梯子和我一般高。”这是英达原话。

    他看过江弦的那部剧本,看完以后也没觉得有多了不起。

    剧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话剧究竟好不好,在于最后的登台。

    文学形式不重要,演出结果才重要,这是他们现代派话剧的观念。

    英达甚至特意把自己的话剧《我们九个人》安排在第一天打头阵,放弃了压轴的机会,把这个压轴的机会给了《天下第一楼》,即便知道压轴的剧目更容易受到关注。

    他故意这么做,就是相信自己的东西一定会比江弦的好,哪怕打头仗,也一定能受到燕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成为燕大的经典之作。

    “王瑶老师!”江弦喊了一声。

    陈建功是个燕大社交花,江弦被他介绍给了前排坐着的几位老师。

    他一眼认出一个呼呼吹着烟斗的王瑶,这位正是文讲所时来讲课的王瑶。

    “江弦同志,你怎么也来了?”王瑶呼哧呼哧吹着烟斗,颇感诧异。

    陈建功插话进来,“王教授,你有所不知,今天演出的这出话剧,幕后功臣可就是我们的江弦同志。”

    “幕后功臣.”

    王瑶愣了片刻,很快反应过来,笑道:“看来作家的身份已经满足不了你了,你已经要朝着剧作家的方向迈进了。”

    “哪里哪里。”江弦谦逊的挠挠头,“我这个人,只是比较追求进步。”

    “哈哈哈。”

    时间流逝很快,江弦和王瑶简单聊了一会儿,礼堂内的灯光便黯淡下去。

    所有人聚精会神的看向大幕,盘旋在礼堂上空的嘈杂声也一点点静了下去。

    “第一幕。”

    “时间:1917年初夏的一个夜晚。”

    “地点:京城前门外肉市口,“福聚德”烤鸭店。”

    “清朝的最末一个皇帝,在子民们‘帝制非为不可,百姓思要旧主’的呼声下,由张勋保驾,又坐了‘大宝’。

    紫禁城内外的遗老、遗少们兴奋起来,翻腾出箱底里的朝衣,续上真真假假的辫子,满大街跑的都是‘祖宗’。

    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表示心情愉快的惟一形式就是‘吃’,所以,前门肉市口里回光返照般地闹腾起来。”

    伴随着旁白念词,幕布启。

    “三座儿的鸭子出炉啦!”

    幕启时,正当饭口,肉市口里热闹非凡。

    饭庄子的厨灶煎炒烹炸,跑堂儿的招呼着客人,食客们磕杯碰盏。

    门脸儿正中门楣上并排挂着三块匾,“福聚德”居中,“鸡鸭店”在右,“老炉铺”在左。

    对应着这会儿福聚德身兼的三职:烧鸭子、生鸡鸭、苏盒子。

    前厅左边摆着两只大木盆,旁边坐满了人,手脚麻利地拔着鸭毛。

    沿墙根,一排木架子挂着开好生的鸭胚子,鸭子都吹好了气,抹上了糖色,肥嫩白生。

    前厅右边是福聚德的百年烤炉,红砖落地,炉火常燃。炉口有一副对联:

    金炉不断千年火,银钩常吊百味鲜。

    横批:一炉之主。

    舞美基本都是学生们自个儿弄得,好几身衣服是前几出话剧穿过的,这会儿又套身上,质量要是给京城人艺的专业话剧演员看着,一定会给出一句“惨不忍睹”的评价。

    不过外行看热闹,给燕大这群学生们看着,就还挺像那么回事,加上视野和光线的遮盖,好些个瑕疵都被遮掩了过去。

    “三座儿走鸭子!”

    “来嘞!”

    “王掌柜,今儿晚上上座不错,我看这荷叶饼烧饼不够。”

    “哦?”

    “咱们还是准备着点儿。”

    “.”

    幕启显然费了心思,每一声京腔京语,都是反复打磨过的细节,所以一上来就呈现出一幅市井烟火画,台下的观众们很快沉浸其中。

    “福聚德?”

    王瑶想了想,回过头来看向江弦,“没猜错的话,原型应该是全聚德吧。”

    江弦点点头,“确实是用了全聚德的店史。”

    “烤鸭子店,这个叫法对了。”王瑶赞许说。

    他是解放前生人,话剧所演的时代,他也差不多在儿时亲眼所见过。

    舞台上交织出的鲜活场景,又把他的记忆勾回了那段厚重的历史当中,他又仿佛身处于那参差错落、动荡不安的旧京城之中。

    “这个你也弄对了。”

    王瑶又看到一个小细节,眼前一亮,赞赏说:“过去的肉市口,食客不急着走,有眼力见的堂子立马就擦桌子、给爷递擦手巾、把喝剩的茶水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