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3章 “高粱红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293章 “高粱红了” (第1/3页)

    张守仁一进门就喊,“江弦,你这篇文章我看了,好!真好!”

    “什么好?”正准备检查稿子的江弦奇怪道。

    “你说呢?”

    张守仁把一册杂志拍到桌子上,“你写的这篇文章啊,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

    江弦看了眼桌上的那册期刊,素色的封底上,竖着用毛笔写了“文艺理论研究”几个大字。

    他顿时明白过来,交给徐怀中的《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已经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发表了。

    “对历史反思,对文化传承。”

    张守仁坐在沙发上,回忆着文章中的内容,“好一个寻根,你提出的这个口号,振聋发聩啊!”

    张守仁告诉江弦,他昨天晚上刚看到这篇文章。

    江弦在文章中提出的“寻根”,虽然在正统和主流面前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但他对于关注中国文化传统的疾呼,无疑是当今文化界一个无比响亮的“口号”。

    “没想到你不仅写得好,理论方面的造诣也这么高。”张守仁感叹说。

    “算不上是理论文章吧,就是写写出的一些感悟。”江弦自谦一句。

    “没那么简单。”

    张守仁说,“你这篇文章,接下来的时间里,恐怕会受到很多同志的关注了。”

    江弦轻笑一声,没有回答。

    张守仁从事文学工作多年,对于很多东西嗅觉相当敏锐。

    在另一时空中,“寻根”的口号一经提出,便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知道这一次,江弦这篇文章能否再次复刻那样的盛景。

    “这是?”

    张守仁瞥见书桌上散乱的一沓沓手稿,望着熟悉的字体,眼前一亮。

    “这是你的新?”

    “是。”

    江弦点头,大方承认,“初稿刚刚写完,还没来得及再看一遍,你就上门了。”

    “这不是说明你这稿子与我有缘?”张守仁激动起来。

    “这”

    江弦露出一抹不好意思之色,“老张,这篇稿子我已经和《人民文学》那边约好了。”

    “人民文学啊”

    张守仁脸上浮现出一抹遗憾之色,他叹一口气,“那看来我和这篇还是差了些缘分。”

    顿了顿,又试探着问。

    “江弦,我能看看么?”

    张守仁这么一说,江弦就有点PTSD了。

    这些当编辑的,没一个讲武德。

    上次《芙蓉镇》被《当代》的刘茵要去看,说是就只看看,结果最后强行霸占,还是他跟王扶一块儿去要才要回来。

    这事历历在目。

    若是这篇又被张守仁看上,两人关系这么铁,他可不想因此生出什么嫌隙。

    张守仁看出他的顾虑,“你放心吧,我就只看看,既然你已经和《人民文学》说好了,我就是再喜欢这稿子,也不能让你言而无信啊。”

    见张守仁已经说这样的话了,江弦便点头答应,“那这稿子老张你就拿去看看吧,刚好给我提上点修改的意见。”

    他对张守仁比较放心,相信张守仁能够“体面”。

    当然了,如果他不想“体面”,那江弦能领着《人民文学》的编辑去让他“体面”。

    更何况,江弦不介意给张守仁看稿子。

    他总觉得,给张守仁看稿子,能收获一些东西。

    上次把《高山下的花环》拿给张守仁,对方就很细心的给他指出了‘的’与‘得’的不同用法。

    江弦帮着张守仁一块儿,把散落一桌的稿子全都整理起来。

    清一色的大绿格子稿纸。

    张守仁一看,“怎么又是人文社的稿纸?”

    在他记忆里,不论是《高山下的花环》的手稿,还是江弦所写的创作谈,似乎都是用的这种稿纸。

    “他们的稿纸好用,我对这种稿纸情有独钟。”江弦笑着解释说。

    张守仁抹抹鼻子,心领神会。

    他是当编辑的,有些作者喜欢“贪污”稿纸的事情自然清楚。

    人文社算是摊上了个江弦。

    俩人整理出厚厚一沓手稿,摞一块儿大概有十多公分,不到300页的样子。

    张守仁心里一算,大概是十二、三万字左右。

    “一部中长篇?”

    他看了眼手稿的第一页,上面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