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九十八章 从庙堂到江湖,海瑞又进网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九十八章 从庙堂到江湖,海瑞又进网了 (第2/3页)

而已。

    至此,觉得窥探到真相的诸国使臣,此前对大明的生出的忌惮之心也散了不少。

    这个国家,或许真的很强,是一方霸主,但可能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强大。

    离开大明前,诸国使臣还每人拿走了一本礼部送的“西游释厄传”,算是回去交差。

    尤其是此前还觉得自己会把这次出使大明的事情办砸了,担心回去会不会被判渎职的使臣佩德罗,坐在返程的船上,看着手上的‘西游释厄传’,以及一些房事方面的医书和大明御医给开的一些秘方,顿时心满意足的笑了。

    他觉得自己这次出使大明的事情办的很好。

    诸国拜访大明,对大明朝廷上上下下来说,都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插曲而已。

    甚至没有一个官员把这事放在心上,因为此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朝堂最后党争上。

    因为不论是清流还是李承武一方谁胜谁败,都将影响着所有人的未来命运。

    而严嵩父子依旧在忙着推动‘启思革新’的变法,新国子监内更是早早的开始授课。

    其实说是新国子监,然而还是以前的国子监,不过此前国子监内的学子,都已经被分配到了大明地方官府,甚至是地方银库。

    自从大明货币变法之后,大大小小的府县都已经建立了专门隶属于官府的大明银库。

    银库中任职的都隶属于朝廷公职人员,虽然没有品阶,但俸禄发放统一归朝廷管。

    现如今的大明,严格来说其实有两座国库,除了户部作为国库之外,还有大明银库。

    当然在权力和隶属上,国库隶属于户部,而大明银库则隶属于户部之下,甚至严格来说,大明银库也隶属于国库。

    而银库的公职人员,就是这些从国子监中派出的学子。

    大明国子监的学子,主要分为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四种。

    其中,举监是指参加会试落榜的举人,由翰林院选择入国子监读书的学子。这些学子虽然科举不顺,但仍是士人,不属于普通白身。

    而贡监则是指由地方官学,选拔的优秀生员,也就是常说的秀才,入国子监读书的学子。

    这些贡监学子当中,自然也不乏来自普通家庭的学子,这些学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获得进入国子监的机会。

    然后是第三类荫监,这类人是指三品以上官员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的学子。严格来说,他们属于官宦子弟,也不是普通的白身。

    最后则是例监了,这类人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政策变动、财用不足时,平民通过纳粟、纳银等方式入国子监的学子。

    这部分学子中有很多是普通白身,他们通过捐纳的方式,获得了进入国子监的资格。

    此外,国子监的学子,包括具有举人身份的学子,依旧可以参加科举获得官职。

    得益于严世蕃‘启思革新’政策的推行,所以这些以往熟读四书五经,在八股牢笼中皓首穷经的学子们,都被派遣到了地方任职。

    有举人身份的,则被派往县上当个主簿、教谕,又或者是师爷,或是偏远县的知县。

    一些白身,也获得了八到九品不等的官身,甚至得益于严世蕃变法的推动,大明境内,多出了许许多多的职位。

    这些职位大到七品,小到九品,正是用人的时候,去了就能上任。

    读书为了什么?不就是参加科举,得到个一官半职,然后光宗耀祖吗?

    最重要的是就算寒窗苦读十多年,最后参加了科举,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官半职,大明朝举人多的是,所以很多人都抓住了眼前的机会!

    一些具备长远目光的人更是看出来,随着朝廷人口的暴涨,以后没有官做的举人怕是会更多,这个时候嫌弃八九品的小官。

    等到以后,怕是举人都只能做九品捕头了。

    当然,不愿意去做官的学子,也可以继续留在国子监内,然后学习新的知识。

    比如彻底抛弃此前的八股文、儒家学说,学习百家思想,甚至还要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

    再比如什么术数、木工、经商、琴、棋、书、画、医、卜、星、象,总之就是三教九流,每一门,都设立了专门的课程。而在其中担任博士的,则是一些大明境内,具备名望的木匠、或者是大商贾。

    可以说这些在以往的国子监学子看来,就是不务正业,这让当初选择留下来的一些人很难接受,于是只能请国子监批了条子去做官。

    对此,严世蕃却并不在乎。

    甚至为了让百家学说在大明起到带头作用,从而扩大影响力,逐步改变,更是大力的让‘大明杂报’宣传起来。

    总之从嘉靖四十九年开始,严世蕃在宣传‘启思革新’的新政上就没有减少。

    甚至利用‘大明杂报’喊出,三教九流,任何一行,只要钻研出名堂,都可以在嘉靖五十二年,参加年初的科举,保证人人都有官坐!

    大明上下,从开始的将信将疑,再到各种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小道消息不断放出,三教九流,百姓的心也彻底活络了起来。

    从嘉靖四十八年末,三教之争结束开始,到如今嘉靖五十年,一年半的时间,庙堂之上风云诡谲,斗的不可开交,江湖上亦是热闹非凡。

    元朝大儒吴澄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嘉靖五十年,六月初一,小暑。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整个南京城的天地,仿佛一个巨大的窑炉,炽热的阳光像炭火一样,烘烤着整个大地。

    此时热闹繁华车水马龙的南京城,充斥着闷热,伴随着的还有让人烦不胜烦的蝉鸣声。

    燥热与暴躁,萦绕在每个人的心间。

    贩夫走卒,各个满头大汗,城门下、墙角处、巷子口,到处都是有气无力的叫卖声。

    此时,南京城最大的酒楼,云锦楼内,却是依旧人声鼎沸。酒楼的门窗大开,试图让微风吹进来,但即便如此,楼内依然热浪滚滚,酒香和汗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

    说书场,位于云锦楼的二楼,宽敞的大厅中央,摆放着一张红木桌,桌上铺着一块红色的绸布,正中摆着一只铜锣。

    而在桌子后面,则立着一个身形干瘦,手持折扇,年近五旬的中年老者。

    说书人张道仙,此刻身着一袭青衫,腰间系着一条黑色的丝绦,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目光锐利如鹰,仿佛能看透人心。

    四周的桌椅上坐满了人,有的低声交谈,有的品茶饮酒,还有的凝神静听。

    酒楼的伙计端着盘子,穿梭其间,端茶送酒,轻盈的步伐灵活的在人群中游走,不时的还要发出一声怪异的吆喝。

    “铛!”张道仙轻轻敲了一下铜锣,声音清脆悦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待所有人的目光都朝着他看过来后,这才清了清嗓,道:“诸位都知道,我大明有仙踪神迹,今日张某就给诸位讲一段仙神传说!”

    一年多的时间,大明朝最热闹的就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朝廷从嘉靖四十九年开始暂停科举,同时推行百家学说,此外三教九流,不少行业代表之人,都被招到了国子监任教。

    同时朝廷也大力推行,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皆可在嘉靖五十二年参加科举。

    因此关于嘉靖五十二年的科举,在朝廷的不留余力的宣传之下,可谓是人人翘首以盼。

    三教九流不少人都摩拳擦掌,想要以此为自己证名,甚至是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

    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