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零七章 要在潼关两军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零七章 要在潼关两军临 (第2/3页)

  潼关的地形和函谷关类似,也是以黄土高原为屏障,北为黄河,南为秦岭,西是潼河、禁沟,东为远望沟;但和函谷关不同的是,出入潼关,走的不是“裂缝”,是“原”,可通行的路,原先亦是只有一条,名为“黄巷坂”,较为狭窄,需经此路才能达到原上,进而经过潼关。

    ——原,即塬,系指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四边陡,顶上平”高地。此类地形关中常见,别的地方也有,李密围绕兴洛仓所建之洛口城,就是建在的一个原上。

    潼关建成以后,就取代了原先的函谷关。

    并且因此,关中的地界区域也为之缩小,其东界,西移到了潼关,而至若从潼关到函谷关这片本属关中的区域则就被划分到了关外,由此成为了河南的地盘。

    却在自然的伟力下,人是渺小的。潼关建成后,在很长的时期内,发挥了它代替函谷关的作用,然又是在雨水的冲刷下,潼关以南,后来又形成了一条路,北可以到禁沟,南连接原体。

    若经此路而行,就如东汉末年的函谷关,入关中的人就又能把潼关也绕过去了。

    怎么办呢?只能再建个关卡,把这个漏洞给补上。遂於大业七年,杨广令在在禁沟和潼河交汇处筑城建关,新设了一座关口,名“潼关南城”,将原来的潼关改叫“潼关北城”。

    ……

    当前,对峙在潼关的李建成、刘文静所督之王长谐等各部唐军和屈突通所率的骁果隋军,就分是屯在潼关南城,又唤为都尉南城,和潼关北城,又唤为都尉北城。

    潼关北城,是旧潼关,处於一个近似废弃的状态。

    所以,在这个潼关北城,之前没有多少隋兵把守。镇守潼关的隋将名叫刘纲,本是驻兵在潼关南城。屈突通率部往去潼关之时,最早是想与刘纲所部会师,但王长谐赶在屈突通部到前,先引兵袭斩了刘纲,将都尉南城给占据了,屈突通故此只能率部退保都尉北城。

    也就是说,屈突通及其部现是处在一个被王长谐及其部挡在潼关外,进不了关中的状态。

    进不了关中,屈突通就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唯有眼睁睁看着长安被李渊克取,而又在长安落入李渊手中后,他又能怎么办?便只有要么还河东县城,要么撤兵,东走前往洛阳。

    还河东县城,这肯定是不是个好的选项,就算还到河东县城又能怎样呢?一座孤城,困守而已。那亦即,又若是到了长安已下时,留给去屈突通的选项实际上就只一个了,便东走洛阳。

    则又东走洛阳的话,他有什么路可选择走呢?

    又如上所述,北边是崤山等山脉,南边是黄河,仅余给他可大军通行的道路,就只有东去,经秦函谷关、稠桑原、桃林与弘农县之间、过渑池的这条路,他能够走。

    这也就是为何柴孝和所言之“他两部或恐将是我等今番取陕、虢的最大变数”此话之来源。

    或者再具体点说,最大的变数也还不是唐军,主要是屈突通部。

    有屈突通及其部夹在陕县、桃林、弘农与潼关的唐军间,纵是李建成、刘文静等有意阻止李善道、柴孝和来取渑池、陕县、桃林、弘农郡等地,李建成、刘文静也鞭长莫及,顾不及。

    ……

    帐中烛火通亮。

    李善道、柴孝和、郭孝恪等与两军的一干重要将领,围着沙盘而立。

    柴孝和指点潼关到渑池间这条约三百来里长的通道,说道:“一闻我军南渡黄河,攻打渑池、陕县等地,现驻都尉南城的屈突通,势必会大惊失色。因为这些地方一被我军占据,就等於是断了他东走洛阳的道路。他就会因此而陷入进不得、也将退不得的极大绝境。

    “则他会怎么应对呢?仆之窃见,无非两个选择。一个是北渡黄河,还蒲坂;一个便是,他很有可能就会放弃进入关中、援助长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