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九十九章 清丈田亩,均地于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一百九十九章 清丈田亩,均地于民! (第1/3页)

    援助东虏。

    元辅同意。

    次相反对。

    胡宗宪、李春芳、陈以勤犯了难,两位上官各有各的道理,在内阁解决不了,那就只能上玉熙宫了。

    陈以勤主动领下了呈奏此事入宫的任务,这怪异的举动,让几位同侪倍感奇怪。

    在绝大多数时候,陈以勤在内阁,一直是老好人模样,但在触碰到民生问题时,就会谁也不让,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

    在政务上,不上进,但也绝不摆烂,少有独自进宫面圣的时候。

    作为多年的朋友,李春芳对老友是比较了解的,望着其心事重重的背影,总觉得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不过,元辅的回归,一些政务要移交,李春芳也顾不得去细究了。

    ……

    玉熙宫。

    陈以勤述说了内阁的分歧,坐在绣墩上等待圣上的决断。

    他相信,在鞑靼内部情况上,圣上要比内阁更为了解。

    经过津沽爆炸一事,锦衣卫收敛了明面上的锋芒,但在暗地里,锦衣卫是无冕之王的存在。

    前不久,他在家中练字之时,气力不慎重了些,让本就使用多年的狼毫笔伤了笔毫,不能再继续用。

    而就在隔日,圣上赐下了一方锦盒,锦盒里还套着四个小盒子。

    长条形的盒子里,赫然是一支毛笔,而且,一看便知道非凡。

    笔杆和普通毛笔一般粗细,却是青里透着星星黑点的斑竹。

    沿着笔杆看下去,那笔套却是晶莹的和阗玉镂空磨尖做成的。

    陈以勤是识货的人,再加上家族中也对这毛笔的组成有诸多记载。

    首先是那毛笔笔杆,是成祖爷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犀角做成的,之后再没有那么大的犀角了。

    笔套平常些,是蓝田玉雕的,取个口彩而已。

    而最难得的,是那露出了红里透亮的笔毫,这是嘉靖三十年时,云南土司套了一条通体红毛的黄鼠狼的尾毫做的。

    那只黄鼠狼很多人看了,都说一千年只怕也只有这一只。

    云南土司进贡给了圣上,圣上命巧匠制了六杆毛笔,宫里留了两支,四支赏给了严嵩。

    严嵩始终没舍得用,珍藏了十来年。

    后来严嵩伏诛,严家举族抄没,这四支笔就又回到了宫里,圣上又赏给了他。

    锦盒里的四小盒,都是一样的红毫笔,这是真正能传代的东西。

    陈以勤一边命人送回四川顺庆南充老家,供奉到祖先堂上,一边震惊于锦衣卫的恐怖。

    堂堂内阁阁老,一支毛笔笔毫伤了,就被锦衣卫记录报于了玉熙宫。

    圣上赐下红毫笔,或许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这种时刻被注视的感觉,陈以勤要说不恐惧,那绝对是假的。

    国之重臣,尚被如此待遇,而敌人的鞑靼,锦衣卫前前后后渗透了上百年,恐怕北虏的俺答,东虏的小王子,一举一动都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

    东虏那些部落首领传给大明朝廷的求援信,在进入大明朝境内后,就是由锦衣卫抄录的,如果说圣上不了解鞑靼,陈以勤死都不信。

    正如陈以勤所想,没有询问,朱厚熜便给出了圣裁,道:“从常平仓内调拨两百万斗小麦、高粱运到宣府镇,再转运十万套棉衣、棉被到辽东镇,就以我大明朝市价卖给东虏。”

    东虏的地盘,与大明朝的辽东、蓟州、宣府三镇都有接触。

    但蓟州镇更像是内镇,东虏轻易是不敢踏足的,就只能从宣府、辽东二镇运东西给东虏。

    之所以粮食、棉物不一同给东虏,这就与大明朝特殊地理有关,辽东镇最冷,许多储备的棉衣、棉被都在辽东镇、蓟州镇,以备大明军队将士的不时之需。

    而粮食,朝廷专门在山西设了个常平仓,从常平仓调粮,与东虏最近的边镇除了大同镇,就是宣府镇。

    两百万斗粮食,十万套棉物,虽然不能彻底解决东虏过冬的问题,但能解燃眉之急,如此,便于大明朝视情况判断给予东虏援助。

    东虏不能倒下,但东虏也不能舒服,以免养虎为患。

    “是。”陈以勤领命。

    内阁问题解决,但人却没有走,朱厚熜从御座起身,一边思考灭佛灭道的方法,一边问道:“还有什么事?”

    “圣上,现今我大明朝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而诸祸之源,便在丁银制度,臣请旨清丈田亩,摊丁入亩。”陈以勤道出腹稿。

    在大明朝,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四差银一起,都由地方官员征用,并不上缴朝廷,因此这项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

    而朝廷这里,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所以,在制定朝制时,朝廷也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

    如此一来,赋税、徭役,地方上只要对得上朝廷的要求即可,而不管赋税、徭役落到谁的头上。

    官员士绅利用优免特权隐漏人丁,奸猾之徒又托为客籍以为规避,而丁银项目仍然存在,赋税、徭役自然而然便都落在贫苦农民的身上。

    对此,陈以勤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重新清丈全国田亩,废除丁银制度,转而摊丁入亩。

    这是对官吏、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查漏补缺,不再按照人头计赋税、徭役,而改按照土地或田赋数均摊丁银,这部分农民土地较少或没有,负担自然较前减轻。

    但是,拥有土地多者,不仅有官绅,还有大族豪强,陈以勤这一谏,是要对以田地传家的大族豪强沉重一击。

    陈家,这支当世距离世家最近的家族,要将自家家族以下的大族根基给刨了。

    朱厚熜望着陈以勤的眼神中,多了些惊讶,多了些赞叹,要不说还是读书人呢。

    自我以上,众生平等,自我以下,秩序分明。

    陈家仗着自家不在田地里刨食吃,就肆无忌惮刨其他家族的根基。

    稳、准、狠!

    土地。

    是许多大族传承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