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何惧鞑子汹涌势 (第2/3页)
实并不容易。
所以刚才风逸从老百姓身边走过,也没认出来这就是价值万金的通缉犯。
可蒙古这种举动无形中又是提高他的威名,普通百姓与蒙古士兵都极为迷信,道听途说之下,难免以讹传讹,将风逸说的神乎其神。
有说他可以飞剑千里之外取人首级,所以陕西之地的官员才接连身死。
毕竟有血性的汉人也不是风逸一个,也有人不时刺杀蒙古官员,无非风逸杀的最次的也是县官,要是与风逸所杀之人的日子重合,哪怕相隔数百里,那也都安在他的头上了。
也有人说他力大无穷,有人说他刀枪不入。此地多是汉人,虽未见到风逸,但这些传说却也听过。
如今眼见风逸一掌毙马,震死数人,果然是力大无穷,刀枪不入,这种种传说之下,早已胆裂。
蒙古军队再是无敌,但所谓刚不可久,锋锐易折,一旦遇上超出他们认知的事,反而缺少了一股坚韧不拔之气。
毕竟长矛刺身而不入的事,就是见过那位力压万夫的金轮国师,也做不到。
再听有人一呼风逸,俱都生出一个念头:“是他?连那么大的官都被他杀了,我算什么?”
蒙古军士虽然骁勇,却比汉人还迷信,从上到下嘴上都念叨着“长生天”。这种想法之下,谁能不惧不惊?
风逸就是想到自己名头,绝对会引起众人剧烈反应,所以才将真容露出。
好让人人知晓,风逸这种看似肩不能扛,弱不禁风的人,也是你蒙古不块头拿不下的人物。这种事迹传扬出去,再有心营造一下,对于激起汉人的抗蒙热情,绝对有用。
而且风逸也很是滑头,就立于营寨之下,弓箭不方便射,骑兵大部队包围自己,他立马就可以抢马跑路,待往深山老林一钻,他就是猎杀者。所以别看蒙古有千军万马,他也丝毫不慌。
这时只听着号角声与大鼓声同时响起,三通鼓罢,号角声停。
众军士众家眷全都鸦雀无声,就听得一阵马蹄声响,军营中驰出一彪人马。
骑者个个身披错金皮甲,头戴紫貂软帽,人如虎,马如龙,彪悍精神,呼啸生风。
营门口的蒙古军士散开两边,骑兵队伍来到离风逸十数丈之外,为首之人挽缰勒马,将手一扬,队伍停了下来,分开两边。
只见两骑缓缓而来,左边之人身披黑色貂皮大氅,年约二十,方面大耳,两目深陷,容貌英伟,气势轩昂。
与他并辔同行之人,是个老头,年纪已然不轻,生得黑须长脸,可他笑脸团团,从头到脚一团和气。
潇湘子、尼莫星、尹克西、麻光佐、耶律齐兄妹等人有如众星拱月一般,将两人围在中间,缓步而来。
风逸知道这骑马的年轻人必是忽必烈,年纪大的倒不认识,但耶律齐兄妹在此,应该就是耶律楚才这个丞相了,不由心想:“忽必烈与耶律楚才政见相同,所以他们是一路人。”
想着扫了一眼耶律齐,这家伙莫非真是个投机者?心想蒙古太后与蒙哥先后掌权时,耶律楚材失势,忽必烈征宋不利,自身难保,可他仍旧没有奉命捉拿耶律楚材一家,后来忽必烈一即位,襄阳就破了。
风逸正思忖,听耶律齐说道:“四王爷,父亲,这人便是风逸。”
风逸刚才打量忽必烈与耶律楚材,对方何尝不是没有忖度?但见风逸面貌英俊,珠辉玉润,衣带飘摇,好不潇洒。
两人对他早已闻名,见他哪像一个江湖豪客,倒像是个文人。
但见其孤身立于蒙古营前,也是说不出的气定神闲,这气派非一般人难具,足见传言不虚,此人果是绝顶高手气度。耶律燕更觉心头鹿撞,双颊染霞,心中亦喜亦怒:“上次我怎没发现这人这般好看,可他为什么要杀大哥!”
尼莫星等人望着风逸,目中放光,仿佛看见了猎物。
忽必烈轻提马缰,马匹上前两步,说道:“风大侠的名头,小王素有耳闻。按理说,伱今日到此,小王该设宴款待,一尽地主之宜,方是为人之道。
可若然如此,你必然怕我有谋你之心,美酒喝的也不爽快,就不来这些虚的了。”
忽必烈奉命南取大宋江山,在中原久了,心慕汉化,日常与儒生为伍,读经学书,又广聘武学高人,结交宾客,策划南下攻宋,所以这汉语说的十分流利。
风逸笑了笑,淡淡说道:“王爷说的不错。”
忽必烈问道:“阁下要见本王,所为何来?”
风逸不答,看了看忽必烈,又在耶律楚材脸上转来转去。
耶律楚才拈须笑道:“风大侠,你看我做什么?”
风逸笑道:“我今日来此,只为见识一下的蒙古第一大英雄,大豪杰,又岂能不多看看!”
忽必烈与耶律楚才对视一眼。
忽必烈笑道:“耶律丞相乃是我大蒙古丞相,自然是大大的英雄豪杰了。”
风逸笑道:“四王爷相貌殊异,英气勃发,智力高妙,雄才大略,乃是蒙古第一大豪杰,再有耶律丞相这位第一大英雄相助,日后问鼎天下,登上至尊之位,也是指日可待了,在下先行恭喜了。”
这句话,他潜运内劲发出,营内营外无不听得一清二楚,只要懂得汉语之人,登时目瞪口呆。
耶律楚材不禁心生寒意,摇头苦笑。换在以往,他自然不当回事,可现在时机微妙。
原来成吉思汗逝世后,第三子窝阔台继位。窝阔台做了十三年大汗逝世,皇后尼玛察临朝主政。
宰相耶律楚材是三朝元老,又是开国功臣,遇到皇后措施不对之处,时时忠言直谏。
皇后见他对自己谕旨常加阻挠,自然恼怒,但因他位高望重,所说的又都为正理,轻易动摇不得。
耶律楚材自知得罪皇后,全家百口的性命危如累卵,先将长子派出,又上了一道奏本,说道中原河南地方不靖,须派大臣宣抚,自己请旨前往。
皇后大喜,心想此人走得越远越好,免得日日在眼前惹气,当即准奏。
于是耶律楚材带了次子耶律齐、三女耶律燕,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