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5章 (第3/3页)

工作台,上面有一台电脑、一部电话。我的工作台在大 平面的中间,正对总编室的大玻璃房。我抬起头正好看见总编辑鲍博的玻璃房子,他每天在大平面走来走去,都要经过我的工作台,毎次看到我,都非常热情地打招呼。

      苏珊平时总是派给我一些稿子写,在《华盛顿邮报》半年期间共发表了十几篇自采的署名稿件,内容涉及环保、考古、教育、卫生、医学、人口、妇女儿童等领域,其中的大特写《消失在沙谟中的古代王国》占了整整三个版面。

      在《华盛顿邮报》新闻大平面工作的只有两个中国模样的人,除了我之外,就是一个叫孙晓帆的女记者。她几年前曾做过驻京记者,后来因为非法获取中国国家机密,给她的报社惹了祸,被换了回来。回国后,她被从国际部调出,现负责报道华盛顿市区的地方新闻。在这里,无论工作和生活都感到很压抑,绝没有中国国内新闻单位办公室里那种轻松的、充满人情味的人际关系。在新闻大平面,我与美国同行们打招呼、请教问题,他们都极其礼貌客气地回答,他们之间相互聊天,但很少跟我这个外国人过多地交谈。最让我失望的是,绝大多数美国新闻界同行根本不关心中国的发展,他们对中国没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印象,完全是照搬美国报纸上的那一套,充满了偏见和不公正。

      我刚到《华盛顿邮报》时,曾打算对该报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地分析阅读后,与该报总编辑鲍博和国际部的编辑记者交换一下意见,希望他们能公正、客观、平衡和无偏见地报道中国的发展。后来,我发现,要想改变美国记者不公正的报道手法,哪怕一点点,都是办不到的。

      在新闻大平面里,隔着矮墙正对着我坐的是《华盛顿邮报》国际部的两个小有名气的记者,一个名叫托马斯.李普曼(Thomas Lippman),另一个叫麦克.道勃斯(Michael Dobbs)。他们俩与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关系密切,那些诬蔑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导弹、向伊朗出售核技术的报道多半是他们俩炮制出来的。

      我坐在《华盛顿邮报》桌前的第一天,没有稿子写,也没人过来跟我说话,有些无聊。下午,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的道勃斯脑袋从矮墙那边伸过来,并主动递给我一张名片。见到有人招呼我,我低落的情绪顿时没了,赶紧伸过手去欲跟他握手。他没有跟我握手,只是把那只摟着名片的手伸过来,我赶紧掏出我的名片,正要递给他,发现道勃斯没有要跟我交换名片的意思。他的头往我这边伸得更近了,他要干什么?原来他要把他的名片钉在我的办公桌前的矮墙上。钉好名片后,他终于开口说话了:“我过去用的是你这张桌子上的电话,今后如果有电话找我,请照名片上的电话号码帮我转一下。”我尴尬地把自己手中没有交换掉的名片悄悄地放回裤兜里,然后客气地回答:“With pleasure(乐意帮忙)。”从那以后的半年里,我帮这位先生接了并转了无数次电话,这些电话有来自国会的、白宫的、国务院的,也有五角大楼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