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金刚变相,武艺天下尊 (万字章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章 金刚变相,武艺天下尊 (万字章节) (第2/3页)

的两条身影,便在谷中肩并肩地盘膝而坐,探寻各自的武道前路。

    徐行神魂出窍,脱离肉身束缚后,不仅对天地元气的感应陡增,感悟武道意志的效率亦大为增加。

    他和渊头陀只一对视,心中便涌现出诸多感悟,那正是“大金刚神力”的基础,“三十二身相”,对此,徐行亦是极为熟悉。

    其实,他所经历的这三个世界,虽然各有武学体系,但是亦有源流相通之处。

    就比如说,四密尊者所展现的“胎藏界曼陀罗”,和徐行所学的“大日如来加持神变”,都是来自于藏密经典,根本法理相通。

    所以,徐行才能用自己的大日如来真意,如此轻易地破了四密尊者的坛城场域,并且掠夺走四密尊者的半数修为。

    而“大金刚神力”的三十二身相,也与徐行以往所学相合。

    不过那并非是来自北宋世界的武学,而是大明世界的佛门炼身法。

    当日徐行在南少林,就曾见识过转轮王的那近乎三十二相具足的佛身。

    等到他自己成就不坏体魄后,更是齐聚了佛身三十二相,甚至到了一种“即身成佛,法身无漏”的圆满境地。

    “大金刚神力”的三十二相,虽然不是一种炼身成就,而是一种极其奇异的攻击手段,亦或者说应用真气的法门,但徐行相互对照之下,仍是参悟得极其迅速。

    在原著中,“大金刚神力”的修行,亦是遵循佛理。

    “三十二相”的修行,只是为了令修行者领悟“三十二相,即是非相”的道理,从而凝聚独属于自己的“本相”,也即是此界武道所说的“空境”。

    此界武者为了破碎虚空的无上大道,踏上“空境”之路,其实正是为了从变中求不变,将自身的存在先从天地元气中固定下来,再求独立之法。

    九如的“大金刚神力”虽然也体现出这种特点,但其中亦存在相当的不同。

    寻常武者的“空境场域”虽然会因个人的修为不同,呈现出诸多差异。

    但修行的若是“天魔策”、“慈航剑典”、“长生诀”、“周流六虚功”等直指破碎的绝学,形成“空境场域”便会大同小异,差别不会太大。

    如果将破碎虚空比喻成渡河,那天地元气就是横亘于两岸之中的浩荡洪流。

    寻常武者想要抵达彼岸,就需要搭建一艘“舟筏”,也即是“空境场域”。

    而这些绝学本身,就象征着一艘又一艘已经成功渡河的“舟筏”,虽不能说是绝对的康庄大道,但也绝对算是弥足珍贵的指引,甚至形成了定式形制。

    后来者也只需要在这些“舟筏”的形制定式上,稍作修改便可,完全无必要去从无到有地设计一种全新的“舟筏”。

    可“大金刚神力”不同,这门武功传至如今,虽只三代人,可三人却练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本相”。

    “空境场域”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破碎虚空,最注重的便是坚固和不变。

    这也是为何四密尊者的法界结构如此严谨,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承受来自外部天地的冲击。

    但“大金刚神力”的精髓不是“不变”和“坚固”,而恰恰是“变相”本身。

    也即是说,九如采取了一种模块化的设计,留下了三十二块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部件,为后来人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

    根据金刚经所说,所谓佛陀三十二相,本就是佛陀外相在众生眼中所出现的示现,关于三十二相的论述,在诸多经典中,也非是统一。

    其实三十二相,并没有其固定的象征,而是根据彼时印度世人所推崇的三十二种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三十二重外相显现。

    佛陀依此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告诉众生依靠佛陀所示现的外相,去定义佛的本真并不可取。

    所谓的三十二相,不过是佛陀为了令众生依止善道而展现给世人所需要的转轮王相。

    当然,如果只有造船的部件,“大金刚神力”自然不足以与其他那些已成定式的神功绝学相提并论。

    在九如看来,天地元气本就是一种变化万千的存在。

    更何况,这条河道中还有众多同行者在一并争渡,水流形式便更是错综复杂。

    若是一味追求定式,或许在某一个时期,的确能够破碎,但一旦天地大变,“河流”改道,这些成功经验,只怕反倒会成为后来者的阻碍。

    所以,九如真正想要培养的,乃是后来人观察“水势”,也即是见风使舵的能力。

    若用佛门譬喻,便是金刚本性。

    诸佛菩萨在六道中随念感应,化身亿万,变化无穷,于诸众生前现种种相,无不是这力量的体现。

    若用藏地密宗的说法来解释,此时的“金刚”二字,便不是譬喻自体坚固,不为外物所坏,而是譬喻如来内证之智德,其用锐利,能摧破惑障以证实相之理。

    只有金刚之性,才能真正达到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诸相非相之境。

    也唯有身具如此本性,才能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观种种相,以他人心目中最殊胜最微妙的相貌来反改自身,最后照见本相。

    若是没有明悟本性,凝聚金刚心,定会迷失在无穷众生的变相中,失了自身灵明,最终化作天魔外道,变化不定。

    真正明悟大金刚神力的真意后,饶是以徐行的定境修为,也不由得喜上眉梢。

    这其中所述的道理,和他的“真形法体”之道,可谓是不谋而合,本质上都是以精神意志为基础,去催发出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化。

    其实,按照九如的设想,照见自身我相,得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变相神力将不再拘泥于众生心中固有之形象,可以变化为种种根据众生相改进的不可思议外相。

    只不过,此界中人为求“破碎虚空”,一旦巩固“本相”,结成“空境场域”后,虽然明白因惧怕改易场域结构,便难以随心所欲的“变相”,只怕有有“失我”之灾。

    所以,他即便窥到了这般境界,仍是难以将之付诸实践,只是记录下了自己的设想,等到未来天地环境大变之时,后来人或可一试。

    除去这个还略有可行性的猜想后,九如也留下来一个堪称狂想的假设。

    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层,达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境地,变相之力便不再拘泥于人世的显相。

    甚至可以做到随念化身,他人想要达成如何成就,便可以在其身前出现何等成就,以此说法。

    徐行看中的,正是这两种横绝古今的成就。

    毕竟,他本就是天外来客,又有昊天镜在手,若要离开此界,亦不需要走“破碎虚空”的正统路子,根本没有九如的顾虑。

    而徐行修成如此境界的底气,则是来源于他那千锤百炼,已然近乎天地灵物的肉身。

    一般来说,按照此界武道的常理,本相既定,便难以改易,因为本相乃是肉身、精神、真气三者经过多次磨合后,才混溶一体的产物,改变哪一个,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

    但在徐行看来,真正导致本相不可改的最重要因素,乃是作为存世之基的肉身。

    真气乃是能量,本就具有千变万化的特质,虚无缥缈的精神则更不用说,只有物质存在的肉身,难以轻易变化。

    并且,此界武者的肉身,早在练成空境之前,就曾熔炼了颇多罡煞之气。

    如此举动,虽令他们的体魄更为坚固,却也让他们难以如温系武者一般,将血肉化成灵力,散则化气、聚则凝形。

    这也是为何,空境宗师展开场域之时,都是以肉身为中心支柱,可徐行的肉身,却与此界的任何一个武者,都不尽相同。

    他的体魄早在成就人仙之时,就已展现出超越物质存在的特质,焚烧形神的“烧身火”,便是一例明证。

    等到温系世界后,融入了足够灵力,成为“真形法体”的肉身,变化程度又有提升,纵然显出十尺战躯,亦是轻轻松松。

    若是以这样的躯体,都无法练成“变相之境”,那只怕世上也无人能够成就了。

    并且,徐行也想在修行“大金刚神力”之余,尝试一番,按照三代金刚传人留下来的经验,能否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将“场域”提炼进肉身范畴中?

    若是真能实现,那“场域”又是否可以变相?

    毕竟,比起如此界武者那般操舟渡河,徐行还是更喜欢赤手搏击风浪,开辟道路的畅快感觉。

    这些设想,都需要徐行一个一个地去亲身实践,并且注定要花费诸多苦功,但他却丝毫不觉得劳累,反倒是乐在其中。

    半天的感悟后,徐行睁开眼,他的眼中没有如薛禅王子方才那样,浮现出任何金光,仍是澄澈如故,就连周身气势都没有丝毫变化。

    厉若海如今仍是为自己一时疏忽,放任徐行的肉身独自去迎战里赤媚之事而耿耿于怀,是以极为关注他的肉身变化。

    一感受到有动静,她也随之睁开眼。

    见徐行周身气势并无变化,厉若海还以为他一无所得,便轻轻揉了揉他的头发,自然而然地宽慰道:

    “‘大金刚神力’虽然也是佛门功法,和你们藏地密宗终究不是一条路子,一时半会儿没有收获也很正常。

    实在不行,咱们在这里多待一会儿,东岛之行,也不急于一时。”

    徐行也没有故意摆脱厉若海的手掌,只是转过头,看向那块山壁,淡然道:

    “其中真意,已得十之五六,倒也足够了。”

    “十之五六?”

    厉若海愣了愣,显然是没想到徐行领悟得如此之快。

    但她并没有怀疑这话的真实性,反倒是蹙起眉头,又关心道:

    “既然如此,何不一鼓作气学成?”

    徐行淡淡一笑:

    “不必了,其中道理,也只有这五六成,值得我耗费心力,余者皆无足道哉。”

    听闻此言,厉若海一愣,那张凛冽艳丽的面容上,刹那间换过无数表情,就连高耸挺拔的胸脯,都微微有些起伏。

    少女深呼吸了一下、两下、三下,最后还是忍不住开口道:

    “有些时候,我是真想给你一拳。”

    徐行面色如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